早期对佛教的接受环境
外来宗教进入一个成熟社会,是一个分层次的过程。中国内地的接受环境,迥异于西域和西藏,也因此,佛教在内地环境的流播,才有了独特的中国化演变。
内 地接受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单一宗教性,并且,人群的精神生活被分做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一个是纯思辨化的义理部分,由少数知识精英分子遂行;一个是持 实用主义的大众,把一切宗教视作大神,追求其效用。因此当佛教传教士来到内地,所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友好的社会,知识精英视之为与黄老一派略同的学理,大众 视之为又一个大神,而大神总是越多越好。反之,佛教本身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也使得其马上适应了中国环境所赋予它的角色:一种中国式宗教。
一个典型就是《后汉纪》所载楚王刘英的故事。
这 个刘英“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喜黄老,修佛屠祠”,算是一个当时的知识精英分子,热衷黄老的同时,也遵行一些佛教的礼仪,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其他人怎 么看他这么干的呢?当时的皇帝明帝,在永平八年(公元65年)诏令天下死罪可以通过交纳缣来赎罪,于是刘英也拿了一堆缣交给明帝,明帝就奇怪了,说,“楚 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有何嫌惧而赎其罪?”
明帝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在他看来,这个刘英敬佛,一点都不觉得怪异,佛教,被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既有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任何异质性。
新评论
13 years 5 days ago
13 years 5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