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还想从佛学获得一点教益,最好是从佛教的历史开始看起。
(是称呼“佛学”还是称呼“佛教”,是个问题。佛学的重点是作为一门知识、一种智慧;佛教的重点是作为一种宗教、一种集体活动。两者都可以用来指我这里要讨论的东西,但,会根据上下文略加选择。)
如果说对心灵与精神的体认,是充满分歧的,那么对于历史,应该是相对少的歧义。
我们不妨问一句,佛教的历史肯定是存在的,浩如烟海的大藏经,中文的、藏语的、梵文巴利文的,无论如何,它们都是被人写出来的,那么这些文字,以及上溯到被记录为文字之前的言语,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的?
很遗憾的是,印度是一个缺乏历史记录传统的国家,更不用说对于佛教的历史记录了。幸运的是,大藏经里面还是有不少的对于自身历史的书籍。
所以,要呈现这一系伟大知识传统之历史,还是有可能的。
黑暗吠陀还是汇流吠陀?
2千年来蔚为大观的佛教之创始人,释迦牟尼,或者叫悉达多.乔达摩,是一个主要活动在如今被称为印度地区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释迦牟尼生前的所学所悟,都发生在2500多年前印度的那个环境当中。
那么,那个环境是怎么来的呢?何以在其中出现释迦牟尼这么一个人成为历史的自然?
但,留给2千年之后的我们,只有很困难的答案。
在释迦牟尼之前整整1千年的历史,几乎完全隐没在黑暗之中,而我们对于这一千年的黑暗,唯一明确知道的是: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人,主要是在过往1千年里面陆续从西亚中亚大草原上迁徙而来的印度-雅利安游牧民,而印度本地的原住民则在雅利安人来到之前,已经创造了非常成熟的城市文明,但是,随着雅利安人在印度河与恒河平原的展开,原住民不管是人物还是他们的城市,都完全消隐了。
那一千年里面留下的遗存,在四本《吠陀本集》和两部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当中散发幽光,其他就全部埋藏在地下了。
这些,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能够获知释迦牟尼之精神背景的全部材料。
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因而黑暗;只有吠陀集流传,因而吠陀。那个1千年,因此被称为黑暗吠陀时代。
但,随着考古学挖掘资料的增多,我们开始能够隐约看到一些亮光,亮光底下,人影绰绰。
佛陀生前的思想环境
先梳理一下依靠现有文献就可以了解到的释迦牟尼的背景,也就是在他生前,所能够接触和了解到,以至学习到的思想大环境。最后,再从那些文献的幽光里找寻更远的源头。
现在一般被称为宗教的东西,在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做最大的归类的话,大体就是婆罗门教、耆那教,以及佛陀自己创立的佛教。其中婆罗门教内部又衍生无数派别,每个派别都值得仔细来看,但这会儿,我们只看大概。
1,婆罗门教
印度原住民文化与雅利安文化融合后的产物,是印度历史上最庞大的思想体系。印度次大陆上的人莫不受其影响,释迦牟尼亦然。
婆罗门教的经典就是吠陀经典,除了众多深刻的教义,主要的宗教形式就是以祭祀为中心。
婆罗门教有一个基本的创始学说,里面有一个原人的概念,基于原人的概念而构造了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早已有“三道四生”的轮回业报的理论,所以对于婆罗门教,人生本质就是苦,因此必须最终求得解脱:也就是“梵我一如”的境界。
作为现实的人生,则追求法、欲、利、解脱,这四大人生目标。
婆罗门教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为印度整体文化包括佛教提供了主要的营养,也为释迦牟尼提供了完备的教师系列。
(1)吠檀多派
提供了印度思想的核心
(2)弥曼差派
着重吠陀祭祀,为后世密宗类提供了思想。
(3)数论派
(4)胜论派
(5)瑜伽派,后也有被称为数论瑜伽派
(6)正理派,11世纪后与胜论派融合为正理胜论派
(7)文法学派
这主要的7个学派,每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其中都可以看到后来的佛教大师们所学习以及相互补益的大环境。
2,与释迦牟尼同时期,还有一个叫筏驮摩那亦的人,也创立了一门宗教,被称为耆那教。这个人被耆那教教徒称为大雄,或译为胜者。但,按照耆那教自己流传的说法,大雄还不是最初的创教者,这一门宗教可能还有更早的原始形态,只是从大雄开始,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和传播。
耆那教以苦行为特色,耆那的意思就是通过苦行战胜贪欲获得胜利。所以,释迦牟尼在悟道之前,实际上可以说是耆那教之教徒,呵呵,尽管未必需要这个名称,其实如此。
耆那教重视不杀生、修苦行以消除轮回旧业。修持方法主要是修持三宝(正智,正信,正行),遵守五戒(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注意,有意思的是,是否可以蓄私财,正是佛教曾经导致教派分裂的一大问题。
耆那教在印度的流传比佛教强得多,似乎可以说,耆那教比佛教更适应印度人民和印度社会。尽管在伊斯兰教进入时,也遭到极大压制,但是一直流行到今天,印度尚有3百万左右的耆那教教徒。可惜耆那教在印度之外的传播就远不如佛教成功了,不然大家都会有机会看到,周围很多人会因为是要尊释迦牟尼还是要尊大雄而打起架来的。
耆那教的核心经典是5世纪乌玛斯伐蒂编撰的《谛义证得经》。
耆那教主要分为两大派:
空衣派(天衣派),按现在的词汇应该叫天体派,也就是裸体派,教徒都不穿衣服。该派歧视妇女。莫非是觉得让女人裸体太麻烦?
白衣派,教徒都穿白白净净的白衣服,很讲卫生,所以也主张男女平等,大概是因为妇女好接受。
其实这两派的差异也就是形式上的,仪轨上的,再就是对一些经典,一派说是真经,一派说是伪经,云云。
金庸说丐帮分污衣、净衣两派,莫非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婆罗门教在受到伊斯兰教武力镇压后衰退,但是,它作为印度民族的灵魂,以另一种形式复活,就是印度教。当然,印度教是释迦牟尼死后才有的,但是,印度教的基因,早已散布在释迦牟尼时代。
印度教三大支派:
(1)毗湿奴派
(2)湿婆派
(3)性力派
分别具有很大的特色,这里也先不谈了。
佛教自身的演变
再来梳理一下佛教本身的大体历史概况。
佛陀在生前就已经建立了僧团-当时称为“僧伽”,也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学徒团伙。
但一旦徒弟成群成了气候,就会有争斗出来,释迦牟尼还在世的时候,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就曾率500比丘,另立山头,哈哈,哥哥能创出一个大事业来,弟弟也不甘示弱,自行组织僧伽,与佛陀展开抢徒弟的竞争。竞争的手段嘛,就是踢佛陀的馆,找他争论问题呵呵。
佛灭后第一年至阿育王时代,约前269~前187,佛教徒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结集。也就是聚集在一起,各自背诵各自所记忆的佛生前所说言论,相互勘定,以便形成一致认可的经、律、论三藏,以免不同的师傅说不同的故事,佛陀某年某月某日的说法,甲师傅说佛陀如此如此,乙师傅说佛陀如此如此,两家弟子一合计,佛陀说的咋有这么多版本呢??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结集。
打个岔。
在文字还不是很普及,也缺乏方便的书写记录工具的时代,弟子听 课之后马上记住,对于传教,是极端重要的。早期佛教时代,还没有形成经书,一切都靠释迦牟尼一个人讲述,他自然也不会有草稿文稿,就是随时随地开讲。所以 教徒们就发展了一门速记术,这个速记也不是后来的快速记录,而是快速记忆,说白了,就是死记硬背,先记下来再说,只有记住了,才能保证无误差地传给下一代 弟子,才能使得思想尽量醇正地传承下去。这种记忆术,就是陀罗尼,而这陀罗尼,就是后来被演化为密教的最初的东西。
插个故事:
《付法因缘传》
阿难游行,至一竹林,闻有比丘诵法句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语比丘:“此非佛语,汝今当听我演: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
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说法,陀罗尼有四种: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
法陀罗尼就是做到对经典文句过耳不忘过目不忘。
义陀罗尼就是做到对经典的道理,或者说中心思想,能够很快领会与掌握。
咒陀罗尼就是指经典里面会有些重要的总结性真言和咒语,也就是经文关键词啊,祭祀祷告发言啊之类的,能够记住并知道怎么应用于自己的修持。
忍陀罗尼,也叫入音声陀罗尼,是指一种直观领悟能力,对诸法实相的观看。
而密教呢,则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咒陀罗尼,作为其主要立教之基础,修持之要途,呵呵,密教祖师爷们倒是功利得很,知道其他几种陀罗尼不大好弄啊!
佛灭百年后的第二次结集,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分歧在:
1,僧尼是否接受金钱布施以及私自储存财物?
2,阿罗汉果位是否终极目标?
接着形成20(或18)个部派,散布在印度各地,那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1~2世纪,出现了自称为“大乘”的一个部派,不断拿出以“如是我闻”为开头的各种经典,呵呵,很震撼的样子,同时称其他派别,只是属于“声闻”“缘觉 ”二乘,也就是,你们只是听说和偶然觉得,不如我们的“如是我闻”了,所有的其他派别,一律都被称为“小乘”。随后,又出现大乘一派的众多的论与律。
大乘一出来,就有很鲜明的特点:
1,神化佛陀,并且出现了多佛崇拜,也就是菩萨不止是佛陀一人,大千大方世界,到处有佛。然后还有净土信仰;
2,强调菩萨行,也就是佛的需要我们学习的德行。
大乘的经典,最初以“般若”这一类经为基础。
大乘后来的发展轨迹非常明确:
3~4世纪,龙树、提婆进一步系统化了大乘思想,创立大乘派的第一个完整理论,中观学派;
4~5世纪,无著、世亲创立大乘第二个理论流派,瑜伽行学派;
与此同时,大乘的各个高僧抓紧写作,使得各类大乘经典也开始陆续问世,如:法华、维摩、般舟三味、阿弥陀、弥勒、陀罗尼、宝积、大集、涅磐、胜鬘、华严、楞伽、解深密...
同期,尽管被大乘看不起,但是小乘也继续在南亚大陆很有市场,逐步形成四个主要派别:上座部,有部,经部,正量部。
大乘发展到7世纪,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发生长期论战,估计也是闲得慌,呵呵,然后就导致采取和事佬风格的瑜伽中观学派的出现,但总体趋势是,趋向密教化与经院化这两个极端,使得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衰微,随着伊斯兰教的进入和武力压制,到10世纪,印度本土的佛教基本完全绝迹,还是伊斯兰教牛,把你的庙给拆了,和尚给杀了,只能信伊斯兰教,...怎么办...
佛教的文字载体
最初佛教教义只是口耳相传,由于当时印度方言众多,那么相互交流佛教的人们,采用什么语言呢?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V33.1有一故事,谈到两个弟子向佛陀询问,该用何种语言讲习教义,佛陀回答的两个要点是,一,不许使用梵语,二,可以用每个人自己的方言。这个故事在多部经书当中有多个版本,意思都是一致的,因此相当可信。因为从情理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佛教教义在以下层大众为主的受众中,得到最好的传播,同时又避免了因为采用当时最成熟最书面化的梵语,而贵族化,以至于脱离大众。
这是佛教在口头言语方面的状况,那么在文字方面呢?
一般认为,佛陀本人并没有把自己的讲述形成文字,甚至直至第三次集结的时候,才出现部分经典的文本,那么那些文本是采用哪种语言呢?
通行的看法是,最早把佛经形诸文字的作者们,应该是采用了佛陀本人以及佛陀主要的一些弟子们所说的口语,也就是印度东部地区的主要方言,摩羯陀语。但是,鉴于佛教徒的多样性,众多的高僧参与了这些文本的形成,导致佛典所用摩羯陀语,不是单一纯正的,而是混杂了其他方言要素的混杂语言,所谓半摩羯陀语。甚至,也有可能,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了多种方言文本,这些,按照《小品》的故事,都是为佛陀所许可甚至提倡的。然后,随着佛典的进一步传播与成形,才开始出现巴利文版本、混合梵文版本,以及其他多种印度俗语版本。[1]
特别是,经过结集之后,由于出现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歧,导致不同的人群干脆使用各自熟悉的文字加以记录和整理,进一步增强了佛典语言的分化。例如,逐渐有印度上层人士开始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梵语作为文字,底层人士则使用僧伽罗语等地方方言,并以巴利文作为记录文字。
发展到今天,曾经极度的多样化局面,反而凋零成较简单的局面,在文字载体形式上主要分为三大系:巴利文,汉文,藏文。其中巴利文大体上转译自既有的摩羯陀语文本,或者直接记录早期口语形态的佛典,汉文则大多直接译自梵语文本,藏文则一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汉文。所以在承袭传播上各具特点。至于现在其他语种的佛教文本,只有极少数梵语残留本和中亚少数民族语言残留本,具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其他则完全是从这三大文字系里面翻译过去的。
越南值得单独指出。越南在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周边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甚至马来半岛、印尼等南洋群岛,都是一律为以巴利文经典为宗的南传佛教,唯独越南基本是接受中国佛教的传承。主要原因大概是越南早至秦汉,已经被中央政府纳入统治区划。
东汉末年的《理惑论》就反映了交趾的佛教义学;三国吴康僧会就是来自交州;两晋时期法华影响最大;隋唐则以禅宗为祖,包括6世纪创立的灭喜派禅宗,9世纪创立的无言通派禅宗。
南部越南在10世纪之前,除了佛教之外,因其地理原因,还混杂了一些婆罗门教与民间信仰,但10世纪之后,整个越南境内就全部是禅宗的天下。禅宗草堂派、竹林派先后创立,到17世纪又出现了原韶禅派、了观禅派,均盛行于越南南方。它们都是直接祖承中国北宋出现的临济宗。
汉文大藏经,其实除了流传有绪的翻译文本之外,多得多的主要部分,反而是中国和尚自己撰写的疏释发挥,甚至还有各种伪托撰写的经纶。所以佛教,从来不是一个明确的只是传习释迦牟尼亲自阐述之文本的思想源流,而是历代高僧,无论印度、南亚、中亚、汉地、藏区、...都参与了建设的一大思想之巨大建筑物,汉文佛教,自然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中国历代高僧的精神贡献。
那么,随便拿到一本佛教经典,我们都有必要询问,书中哪些观念是哪些人提出的。当然,要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那本书必然不全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意思。
佛教,或者佛学的历史就是,释迦牟尼开了一个头,然后历代高僧随之而加入了这个游行,各自举起了写满了自己的观念的旗帜,所有旗帜汇成为一个思想的洪流,现在称之为大藏经。你不能随便指着游行队伍中的某面旗帜说,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更好的说法是,那是那个举旗人的意思,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未必知道那个举旗人姓啥名谁,甚至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是谁了。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但,作为思想史的重要课题是,释迦牟尼自己亲手举的是哪几面旗帜?然后这个游行队伍中最显眼,而影响也最大的那些旗帜,分别是哪些来头的人举起的?
回答这些问题,就构成了佛教思想史。
概要一下: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口授教义,弟子听课之后,得记住,然后传习,主要载于《阿含经》。
教义主要内容: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八正道。
【部派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1百年后,佛教发生了所谓“根本分裂”,就是被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大派别:上座部和大众部。
这个分裂的过程,有两种记载说法。
一种是见于南传佛教典籍的《大史》、《岛史》等书。
另一种是见于北传佛教典籍《大毗婆沙论》、《异部宗轮论》等书。
后来分裂为这两大部派还不够,争吵的人永远得争吵下去,于是又继续分裂为20个部派,这是北传佛教说法,南传的说法又不一样,说是18个部派。这个时期的佛教,就被称为部派佛教。
不管是20还是18,等到大乘部派出来后,呵呵,大乘部派的人把所有这些都给贬斥为“小乘”,而小乘佛教呢,在热衷于分裂之后,也逐渐只剩下4个主要的部派,还能够把旗帜举得比较显眼了,它们是:上座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
佛教历史,有两件事需要仔细分清楚,第一件事是佛陀的奠基性工作,第二件是后续的历代高僧学习到佛陀的思想后,再融合自己所学习到的其他来源的思想,以及自 己的亲身证悟,而给佛教大厦,不懈地添砖加瓦。当然,这种添砖加瓦的工作,一般都是以注疏、议论、甚至制造伪经的方式来进行。
西藏佛教
本教
《贤者喜宴》
《西藏王统记》
新疆古藏文木简
《土观宗派源流》
《旧唐书.吐蕃传》
《新唐书.吐蕃传》
佛教传入吐蕃
拉托多聂赞时期,松赞干布(~650)的前第五代。
《青史》
佛教开始被接受与藏文的出现之关系。
[1],是否存在一个使用某一特定语言而成文的最早的系统佛典,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