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禅学之学,不是平常之学,或许四书当中的大学之学,可堪参引.
因为我们平常的所谓学,大都是获得关于外物的新知,即使是属于内在心理范畴的知识,也要把它叙述出来当成外物的对象加以领会和理解.而这种学,只是禅学的外部城墙,通读了所有经典,了解了大德们的修证经历,甚至能够描摹那种修证感受,从而能够肆纵词华,翻然大德之身.如此的人才,真是太多,但终究只是走遍了城墙,未得其门而入.
禅学之学,最关键的起始,是破墙而入.这个破墙而入,就不是坐着看看文字有所悟会这些事情了,相反,这个学,是要在你停止阅读的其他所有时间来从事的一项工作.所以要是有人认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就可以增长了禅学之学,那只是水中捞月而已.
那这项工作如何做,是如何学的问题.
先回答为何学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某些人那里是不成为问题的,但在大多数人那里却可能是个致命的问题.
首先,无人可以否认,人生存在很多值得往返思虑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时期而言,例如人生的目的,某件事的价值,痛苦的来由,错误的根源,...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人生的伴侣,如何回答,各人都有其权宜.
那么是否存在彻底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的人呢?是的.
暂时,我们不去质疑那些人的真实性,而只是问,解决了这些问题的人所能够提供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可能的回答会有很多形态,不过一个最老实的回答是,你需要修证.
这个修证是什么?我总得需要使用语言来具体叙述,那么我可选择的词汇不是唯一的,我可以选择黄老的词汇,可以选择佛家的词汇,可以选择吠陀的词汇,可以选择阿訇的词汇,甚至勉强地,可以选择基督徒的词汇,弗洛姆的词汇...等等等.真所谓世间法,万千法.这里,一个简约的回答,是可以选择禅的词汇.
然后就是如何学的问题了.
修证这个中文词本身,有些佛道的色彩,之所以选择这个词,是因为佛道之流,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作经验,因此而便于印证.
既然修证是一种操作的描述,那么是不是就可以非常方便而清晰地把这种操作描述出来呢?是,也不是.
是.因为对于具有实作经验之人,只需要把自身的实际作为朴实叙说出来即可供人参考,大部分可靠的经典就是属于此类.
不是.因为不幸的是,人类使用语言来作为超越时空的交流工具,是具有非常强的局限性的.哪怕是操作的描述,但总归是心灵的内容,就涉及感知的指称,而语言发生的顺序正好是反过来的,即我们使用语言来称呼我们个体自我的感知内容,那么反过来,我们怎么可以顺着语言,来认证不同人的感知异同呢?世间道理的争讼无休无止,就是来源于这么一个天然的不可能.
那么,究竟如何学呢?
首先我们要亲切了解上面的两个相悖的答案,那是我们起步时所需要清醒面对的总体局势.然后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开始自己的作为,或者说修证.
阅读经典,是我们的一个方便,同时也是一条充满棘荆和陷阱之路.对于在这条路上跋涉的大众们,我抱有极大的敬意,因为在这个时代还能够有心于经典,已经是大不易.但同时我也绝不乐观,因为修证,正是阅读之外的事情.而阅读,仅仅只是一个接引,一个入口处欢迎的条幅,而已.
艰难的事情,就是在于语言的本质局限性上.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所谓禅,正是着重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实作经验.
似乎,为了突破城墙,有所谓禅,而为了"学禅",我们是不是又很尴尬地站到了墙外了呢?哈哈,所以,所谓"学禅",千万不可贪于阅读,偶尔去古人记录那里找点印证,就足够了.你需要做的,只要是有一点接引的路出现在脚下了,就去走,动用你一切的日常能力,诸如勤奋,智慧,安静,执着等等,然后,偶尔地,去和古人相印证.当然,幸运的话,也可以找到活的同道相印证.
如何学的问题,目前只回答到这个地步,因为门开了,走进去之后,问题就不同了,这个闲话的标题里面的那些问题就该换掉了.
Comments
墙内墙外真的不同?
这个答案也许真的是一个实证的问题,不过,在开始实参之前,先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是说,墙内的风景和墙外没有什么不同。我无意冒犯禅宗的神圣,但是,排除了内在的体验不说,就已经觉悟了的人和没有觉悟的人而言,在面对共同存在的这个世界的时候,在外在的做法上究竟会有那些具体的差异?出世法和世间法好象针对的是此在的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的,这个问题对于没有实证的人来说是密,对于已经入道的人来说是显,既然显密是属于不同的人生层面上的问题,这两种方法能否恰当的结合起来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古往今来这条路上走过的人不少(虽然是凤毛麟角),可是他们除了贡献了可以用来印证的那些东西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可以让后来者借鉴的东西?比如说,这里有一个阿罗汉,可是,这里的阿罗汉和普通人看上去并没有任何不同,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甚至是失败的人:他什么也没有!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呢:一个人的存在居然是不可言说的。他们难道真的是不同世界的人吗?那为什么他们又同样存在于这个世界呢?
先生最近的文章让我很想破墙而入了,呵呵。
你说的这个太要害了哈哈
本来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当你对自己脚底的路的感觉的踏实程度,足够到知道下一步如何迈,你不再需要任何榜样。
但在此前呢,人人都需要一个榜样。这就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我还是另开一贴讨论下这个吧:[哪里可以找到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