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意念的转化

决定一个人的实境的中心位置的要素,是其日常意念。而日常意念,正是一般人之现在的最主要的充塞内容物。
所以,日常意念的转化,是修行者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起始的阶段,一般人所采取的自然的策略,是通过正当的工作,来排挤日常意识。这正当的工作当中,包含了意志、规划、专注、以及其他诸等高等{精神权能},因此,我们期望能够籍由这正当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实境。
然而,日常意念是无法完全排挤的,即使是纯粹工作到极致如某些工作狂,反而有可能由于其极度地敌视日常生活,而使其在日常生活当中,更加虚弱无措。例如爱因斯坦,当其不得不回到日常生活的时候,一塌糊涂,以至于成为其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人生失败。

因此,对于日常意念,排挤,并非积极正当的态度与解决方法。
究其实,所谓日常意念,无非是我们伸向基本生存境地的一些触点而已,属于我们的精神权能当中,较低等的部分。
渴了,想到喝水;饿了,想到吃饭;见到人,打个招呼;天气不好,考虑下行程影响;看到日程,得有所预备行为;...
所有这些,都是极其古老的人类行为,用于构成我们的基本生存。
至于,想到喝水,又想到喝可乐还是喝茶;想到吃饭,又想到吃什么菜式;想到天气,又想到...
凡此,都一方面具有其正当性,一方面又是缺乏高等权能照顾的。

人之进步的一般原则,即是:把凡属较低等的权能纳入较高等者的涵括之内。
因此,对于日常意念,修行理则上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将其纳入高等权能的照顾,而非单纯的排挤,甚或敌视。
那么,从逻辑上看,摆在修行者面前的问题,首先是,在一片荒蛮的基本生存境地上,要崛起自我的较高等权能,只有自我的高等权能愈加强大,其向下的涵括能力,才愈加深厚。
在起始的阶段,这一个任务固然可由强化的正当工作来获致,但,更重要的是,要自觉地向下照顾自己的诸低等部分,而这,同样是高等力量的发生源泉,向下,而得向上。
这里所谓的照顾,不是折衷,不是缓颊,不是谅解,不是宽容;而是纯洁,是精炼,是转化,也是{慈悲},面对自我的慈悲。
这一慈悲,首先是照见,对日常意念透彻的观照。而对一事物,完成观照,本身就意味着,你具有一高于该事物的姿态,居于一高于该事物的位置,以此,你的高等权能愈加获得确立。
观照经验的累计,你将学习到轻柔与宁静,无论那被观照的日常意念,正处于多么喧哗的状态。这一轻柔与宁静,正如一狂欢广场中,一修行者极度轻而缓地行拳,诸神内敛,纵万意皆舞,然俱入其神所照。
于是,一切日常意念,将渐被纳入汝指掌间:其发,不为发,其止,亦非止。

这将是一极漫长的修行历程,唯有此漫长,你才体证到轻柔与宁静,源自宇宙之深处,而绝非自我之权宜选择。

然后,这一慈悲,将进化为温柔的触摸:那日常意念之生发止息,于你,竟如以舌舔物,一一轻柔而透彻浸润着经过,若如是,一切,必将得纯洁、精炼,最终被转化。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