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733,Dufay,“存在两种电:玻璃电,树脂电”。
1745,Kleist、Musschenbroek,莱顿瓶。
1747,Franklin,避雷针,术语-正极、负极。
1785,Coulomb,静电作用力之平方反比定律。
1796,Volta,伏打电池。
1801,Davy,电弧灯。
1820,Ampere,筒形线圈,电流与磁之关联猜想。
1820,Oersted,直流电周围存在电磁场。
1820,Savart,直导线电流之间存在作用力,磁极。
1822,Seebeck,热电效应。
1823,Schweigger,检流计。
1827,Ohm,欧姆定律。
1831,Faraday,电磁感应定律。
1833,Faraday,电解定律。
1865,Maxwell,麦克斯韦方程组。
...
1899,Thomson测量到了e/m和e的数值。
上述现象,以及对现象的图像诠释进程,一直发展到电子概念的确证,才正式结束了古典电磁学阶段。
电流的物理实质
在电解中存在的所有电现象,启示:“电的流动类似物质的流动。”1
通过大量实验,Faraday把这个启示以定律形式完全肯定了下来:2
电解第一定律:电流的量与因其而导致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电解第二定律:所谓物质的量,采用一个基准,即氢元素。在相同电量下,不同元素分解出来的质量与氢的比,称为其电化当量。“从物质B中分离出物质A的当量,与从物质C中分离出物质A的当量相同。”
上述定律对于电化当量的理解,由于尚缺乏化合价的概念,而被错误类比为原子量的概念,但因此而把电流理解为物质流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