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围绕文化、哲学、政治、东西方、等等等等,究其实,都是昧于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不管您是何方人士,“是谁建立的?”
或者,换一个更学究化点的说法:文化的呈现,其主体当然就是我们这些人,一个人群里面所有的人;那么文化的决定者呢?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追问,恰恰是一个非常蒙昧的追问,因为,文化的呈现,是有其主体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成立,也有其主体。
实际上,这个追问是不成立,除非我们说,文化的成立,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策略。
参考论题:中国的栗特人
作为一个预备,我得补充一些关于如何正确思维方面的知识,因为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论题。
+++++++++
任何知识,背后都需要你采用一个历史观,否则,都是最终无意义的。
这个任何,重复一次,我是指全部,无遗。
【例】
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
自然层面的历史:东西只是一个人为的方向命名,重要的是,要知道太阳系各个行星都是采用同一个旋转方向,这肯定是起源于太阳系的形成机制-整个太阳系最初是一个带有初始角动量的连续体。
人类历史的层面:正是由这类天体运动的稳定规律,人类才能形成日历的概念。
没有这个历史的背景,该知识就沦为一个常识。
2,中国传统伦常极端重要。
自然层面的历史:人群的社会规范,传统伦常是一个高效的选择,而所谓高效,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历史的社会条件下,进行不同社会模式的比较。
人内部的心理历史层面:传统心理观念也是一个历史流变的主体,研究者只有进入那个流变主体才能把握到它的必然性与适应性。
常有妄徒站在20~1世纪,指摘中国传统之礼教,正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
那么,所谓历史观,是不是只要把相关知识的历史来龙去脉抓住了,就算是有了历史观了呢?
不然。
所谓历史观,直截而言,是指一种观看的方法,一种立场,一种角度,你的一种内在状态。
这种内在状态,不是简单地通过获取知识,就足以达到,而是需要以知识为原料,以实践为根本,而达致的一种“观”的境界。
现代中国的整个教育,完全缺乏这种认识,更遑论这种实践了。因此,现代中国教育下的几代人,自从传统的教育崩溃之后,就养成了目前普遍缺乏真正智识的状况。
那么,如何补救呢?目前,只有靠个人自觉了,等到自觉的人多了,也许能够蔚然成风,呵呵。
思维方法永远是第一重要的。
例如陈寅恪所掌握的材料,你也可以去掌握,例如给你完备的关于柳如是的全部材料。但是,你能否具备陈寅恪之眼光,也能够看到除了一个女性生平之外,更深刻的意涵呢?
这里面就是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差别问题。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词汇里面,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变成非常庸凡的词汇,以至于很难以给你足够的提示,令你能够领悟到其简单实质:就是观看。
一说观看,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有太多的触动,因为,观看,太平庸了。谁不会观看呢?
恰恰是,观看是最困难的认知行为。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