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困惑于语言,因为他们认为语言这个工具本身不够精确,不足以承担交流的职责。
其实,他们是把真相看倒了。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开始模糊,而不足以传达自己的精准意思的时候,那只不过是因为他的表达已经逼近他的理解的边界,说白点,就是只是因为他的理解本来不够精细,才导致他的表达无法精准。
所以,凡是遭遇语言表达困惑场合,其实是说明他自己的理解已经到此为止了,而无关于语言这个工具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语言,实质上是理性的一个必要环节,或者更广泛地说,是我们认知的一个必要环节。这个环节的功能,就是诚实反映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当你的语言开始模糊,那就是反映,你的理解开始模糊。
由此我们可以澄清很多似是而非的命题,可以洞察很多似是而非的现象。
Quote:
由 Lee 在 Wed Dec 17, 2008 1:20 am
若因困惑而语言表达模糊,yijun此论是也。且此论一把扯下了惯用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遮羞布和挡箭牌,确立必需的严谨和精准,于真正治学善莫大焉。
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徐梵澄《老子臆解.道经21》言:“道,非可以直言者也。道故存于言,然尽天下之言,不足以言道。唯可于宇宙万象中,心得其至精至信者,于窈冥恍惚中,竟亦无可直指。然非无有其物也。曰‘自今及古,其名不去’。道故常在,而推至往古,所说亦唯其名。”
lee所言极是。
道理道理,理(理性)是属于理解的范畴,道则已超越于理解的范畴。我们由理而可入道,道者,由理解而进入体证的范畴。
体 证,是人的一种最特别的认知情态,甚至已经不止是认知情态,而迈入一种生存情态。正因此,道不可言,所能言者非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本来就是这么回 事,最简单,我说一个词,“桌子”,这个词就等于我现在倚附着的这个东西?显然不是,我再怎么详尽描述,都仍其为,词是词,物是物。
而道,则甚于此,是人的精神实在化形式,用董说在《西游补》里面所做的形象描述,叫“琢空而现”,陆机在文赋里面也描述过这种情态。
顺便推荐一下写《西游补》的董说,是个明清之际的天才,不到20岁写的《西游补》,很悟些道理,更是充溢才情。
另 外,道之此一属性,常被人纳入神秘主义之范畴,而遭人诟病。其实是误解,因为,道这个东西,在汉语的指称下,本身就是一个最高抽象实在物,是人可籍由自身 实践而体证之实在物,如果以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要求,有人会说,既然是实在物,那么可有什么消息,来自道而被我们测量到呢?这一质疑很好回答,简单的不说, 凡是复杂深奥之事物,皆是道之用,可从中探得消息。
不过这种说法,还是会遭到反对,认为把全部的未知都归结为一个未知的总体,并没有增加新知。其 实不然,我们认定一种存在,并从各种情景中去感知其属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感知能影响,甚至逐渐主导作为认知主体的自我,使得这个自我具有凛乎异常的感知 与权能,这就是道的体证,这就是精神的实在化。
如果单纯从外部来描述,有人称之为神秘经验,但若是从经验感受者来描述,就无神秘可言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认知法则。
最后感概一句,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万年的道理,如果不能带来每日至少1小时的入静,那也还是触摸不了道。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