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回来,至今,还是不清晰的感觉。
影像,是干嘛的?
是用于观看的。
观看所能够得到的是什么?
是冲刺,一些感觉,一些认知的冲刺,越深越好,越广越好。
如何形成冲刺的力量?
这就是我的问题。
首先,我自己必须感受到力量,然后才是如何形成表达力量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来说明即使你感受到了力量,如果其他环节不到位,还是很徒然地会交待给观众一个缺乏力量的影像序列。
常见,和动人,一般是矛盾的,因为我们的常态,就是缺乏动人,所以麻木,所以轻忽,所以平庸。
那么,如何在常见的街道上,令你骤然止步,猝然动容呢?
当我行走在绵阳、都江堰、绵竹、汉旺、擂鼓、北川、青川的大街上,残墙断壁,满目苍痍,但,透过我的镜头,一切都已陷入麻木。
我如何找到,这惨绝人寰之悲剧后面的力量呢?
这是一场针对所有人的灾难,无论贤愚不肖,都经历到了同样的惊恐与生死轮盘赌,正是面对这一个“同样”,才迫使我不得不要去寻找,也才使得真正的力量,遗失在了几乎所有人的视野之外。
是的,这场灾难真正的主角,迄今一直是躲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的。
正因为它潜藏了起来,所以全部的受难者都只得采取接受无常的策略,否则,我还能怎么样呢?
想象一下,北川县某个废墟底下,一个被发现的60多岁的女性幸存者,她拒绝告知自己的位置,并对救援者说,让我死吧,我不想活了。
这一切,正是因为它躲起来了,使得人类无从理解灾难。
影像呈现于前,那就是我们最质朴的领悟环境。
所以,影像的力量,就在于展现机缘,领悟的机缘。
而影像的表达力量呢,就是能强化这个机缘的技术了。
迄今,所有的感官艺术,基于视觉听觉的艺术,都是在两个层面上的,或者说,都是以两个倾向为目的的,一个是以感觉为目的,一个是以领悟为目的。
感觉和领悟并非可以绝然做分际的,而只是比较明显的取向差异吧。一个是要达到感官冲击的效果,一个是要达到顿然领悟到效果。
突然联想到世间有所谓艺术鉴赏一词,以及以此为名目的课程书籍等等。最搞的就是音乐鉴赏了,让不少人一遍遍地根据鉴赏指南来听音乐,以印证指南指出的名目。经过指导获得的领悟,赫赫。
断断续续还在做,是几个在灾区拍摄的片子,现在回头看,在灾区的时候还是不够用功和用心,应该拍更多的素材的,现在只能勉强去做。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