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在道友或学友的交往中,可以观察到多种求道或求学的情态,其中,只有一种状态是正当的,那就是:你穆然侍奉着自己内中的最高者,同时,你就是最高者。
我说“你就是最高者”,不是说对你这个人的判断,而是指你站在你的主体位置上,应该有的对自己所处情态的森然惧然的体认。
我在别处谈到过此点,用的是“圣念”一词,但现在觉得,还强调得不够,还应该更直截了当地说,“你就是最高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陷阱,因为,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需要你自己来一肩挑起,自己内在的高处与低处的无休止交战:你愈是站得高,愈是要经受更多的杀灭自己低等性的长期痛苦。
常常有初学者谈到,很难入静。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且最佳办法,就是:你尽你之可能,来做你的最高者。如来,如是,你就安静下来了。
Quote:
由 Motif 在 Sat Jun 21, 2008 10:06 am
我 还是欣赏“圣念”一词。最糟糕的情况是,心中失去了那种维持自己浩然之气的崇高感,此时,会觉得自己很卑贱,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在“低处”。超越孤独,沉醉 于自己工作的纯粹之乐中,我,方能达至自己理想的境界。我匆忙的追赶时间,却无意中浪费了大把的青春。一个人拥有了太多的才能,却又肆意的挥霍所有的才 能,最终不可避免的沦为平庸。对自己才能的节制之道,是真正的大道。古典的百科全书式的时代真的终结了吗?广博,令人羡慕;而深刻,却令神企慕。 Riemann的一篇论文,就开启了解析数论的辉煌时代,深刻,为何如此令人动容?Einstein说,政治是暂时的,而方程才是永恒的。静默的深刻,悄 然的令方程得以永恒。我很羡慕19世纪的那些数学家,他们真正做到了广博和深刻,并把这种兼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无所事事,在人的生活状态中,属于 第几层?通过一种极度的无聊,能否达到向思而行的境地?就是说,在一种极度的空虚中,能否开启思的愿望?在一种非极限的情况,我曾经实验过,结论是:需要 某种机缘的引导,否则,人就会从一种空虚走向另一种空虚,就如钟摆一样,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摆动。
走到空虚,下一个应该往之的地界,是无作为;无作为之后的下一个地界,是作为的智慧。
Quote:
由 吉祥伞 在 Thu Jun 26, 2008 12:31 pm
我就是最高者,我是我的主体,我是被世俗的理念,观念,习俗训教出来的。我被老婆的语态左右,我被孩子的得失控制,我被外景的美丑迷惑,那么这个“我”是最高者吗?这个我是主体吗?或者有有一个我在吗?那个主体是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吉祥伞的这个提问很及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走上道者的最关键处,就是能否有“机缘”“找到”自我的最高者,就是所谓“如来”。
注:这个机缘,不是外部的赐予,这个找到也不是单纯的寻找。
我所知的是大多数人一生都是没有这个机缘的。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