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这两位谈论到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一幅作品的缺点,呵呵,谈论一幅名作,好在哪里,可以天花乱坠,不会有人指责你没眼光,至多只能说你就是一个粉丝,没辄;如果要求你评论其缺点呢?完了,估计很多人就不敢开口了哈哈!
---------------------------------------------------------
和平时代古代艺术品收藏中的“新股发行”
2008-03-07 作者:宾南
宾南/文古代艺术品也有“新股发行”?对于古代艺术品来说,会有“新”东西加入到原来的收藏领域内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同的领域,“新股发行”对原先的艺术品价格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数十元买900年前的瓷器?
最 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陶瓷的收藏。新加入收藏圈子的人,遇到一个情况,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那就是:有时候,你花费大约数十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古董摊上买 到一件略有瑕疵的、宋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碗,是真品,不是赝品。收藏者可能无论如何想不通,为什么数十元就可以购买到900年前的古董,而且是宋代一流窑 口的古董?原因就在于,这个领域内不仅此类古董存世量大,而且不时会出现大量的“新发行股票”,譬如说,一艘宋代沉船的出现,就会带来少则数万件宋代瓷器 并抛向市场——主要是东南亚沿海一带发现的宋代商业沉船。此中,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碗往往是最大宗的商品。所以,一般品质的宋代青白瓷碗,虽然具有900 年的“身份”,但是由于“新股发行”太多——而且未来还有可能不断地增加,所以其市场价格,就会到达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低廉程度。
当然,即便如此,青白瓷碗的赝品依然大量存在。因为造假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实在不高。
昂贵汝窑“珍稀性”大打折扣?
与 此类似的事情,就是中国北宋最昂贵的汝窑,20年前,专业人士都知道关于汝窑的基本常识,那就是:汝窑中宫廷定制的产品,全世界只有大约76件左右。任何 一件的价格都是天价。但是,随着考古发现了汝窑的窑址,数万件窑址标本出现,这使得汝窑概念中的“珍稀性”立即被稀释,神秘感也立即消失。窑址发现—— 这种“新股发行”即便没有瓷器的完整品,而且大多数发现的瓷器标本没有“进入市场”,但是其巨大数量的存在,足以令市场感到无比担心。
事实上,古代陶瓷领域,是最容易受到“新股发行”影响的古代艺术品领域,因为其出土物物品,非常可能保存了完好的姿态,与传世品毫无差别。
古代书画的“新股发行”
古代书画在这个方面,则对“考古发掘”这种“新股发行”具备良好的抵抗性,最近50年来,数以万计的考古发掘中,只有不到5次发现了古代书画可以出土——其余都在地下被腐蚀了。
那么,古代书画是否就基本没有“新股发行”了呢?
非也。
古代书画的“新股发行”,是采用另外一个渠道进行的,那就是,在存世上百万件古代书画作品中,由专家、收藏家不断地“发掘”——这个工作的性质非常类似于考古发掘——过去没有发现的古代书画珍品。
事实上,只要审视收藏的历史,就会发现,一直存在两种收藏研究渠道。
一种渠道,可以称之为“这瓶水倒入那瓶水”,也就是说,收藏家从其他收藏家手中购买已经获得公认的艺术品。这种收藏类型,注重“保存与发扬”,但是对于整个艺术品的宝库来说,这种收藏没有为知识宝库增加任何“实体”新知识,只是把已经公认的藏品,变成他的藏品。
另 一种渠道,就是我们标题上说的“新股发行”。收藏家和学者,在现有知识宝库之外,发现了新的艺术品。如果说,“这瓶水倒入那瓶水”的收藏方式,有金钱和好 的顾问就可以达到(譬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台湾地区的某位大收藏家)。第二种渠道的收藏,则必须要有第一流的知识作为保障。简单地说,需要收藏者有“发行新股 ”的能力。
古代和现当代的“新股发行”人
事实上,文化史的长期评价,始终重视“发行新股”这一种类型的收藏。古代的例 子,可以举董其昌。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明代晚期的书画家、鉴定家董其昌,有过不少失误的鉴定,甚至还有学者专门讨论他这种失误。但是需要注意到,在 那个古代艺术品知识极度迷失的年代,董其昌以其知识和胆略,对很多行将灭绝的艺术品,给与题跋和鉴定,使得很多艺术品,由于董其昌题跋的存在,而不至于灭 绝——这就是董其昌地位始终很高的重要原因。今天可以看到的很多900年前一流的绘画,第一个保存下来的题跋,是350年前的董其昌。董其昌在他那个年 代,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对当时很多“光头光脑”、毫无流传经历的艺术品做鉴定。在那个时代,他就是“新股发行”人。
现当代,古代书画研究领域内的一流学者,他们难以被取代的成绩,依然体现在“新股发行”方面。
列 举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谢稚柳发现了《雪竹图》、王诜的《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徐邦达发现了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等、王己千发现并收藏了北宋武宗元的《朝 元仙仗图》、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傅熹年在弗瑞尔美术馆,发现了南宋夏圭的《洞庭秋月图》,英国的韦陀教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馆,发现了北宋易元吉 的《桃竹鹁鸽图》,美国的高居翰教授,在日本发现并收藏了马远的《山水轴》(现在收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班宗华教授发现了刘松年《溪山雪意 图》等等。这些学者,固然有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但是他们在“实践”上,把这些前人忽视、误解的名迹,再次搬上了艺术史舞台,这些是历史性的贡献,这些行为 的效果,非常类似“新股发行”。一些重要的古画商(靳伯声、孙伯渊、钱镜塘),都在这个方向上有所成就。这些成绩,其实是他们无法被取代、被抹杀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艺术收藏的社会作用,是为社会保存历史文化实体,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实体,从艺术这个 角度,了解过去人类文明的程度。由于艺术与科学不一样,前人的艺术成就,后人可能无法超越,因此,收藏家也可能保存了历史上最有成就的艺术品——也就是人 类历史上的航天飞机(最高成就)。这也是艺术收藏不同于科学发展的环节。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艺术品,可能已经被混淆在了大堆次级艺术品中,由于一流学者、收藏家的“发掘”,重要艺术品重新被确认,丰富了人们对过去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品的认识,这些学者、收藏家、画商的功劳,是难以抹杀的。
一般的收藏者要走出“印章”误区
对 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似乎更加喜欢看到那些“流传有序”的艺术品,因为那上面布满了收藏印。其实,我们认可古代艺术品的根本原因,是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 历代收藏的过程。这些“新发现”的古代艺术品,上面也许没有很多收藏印,但是想到这些艺术品,是在没有特殊标志的情况下被保存下来,难道不是更加体现了汉 文化对于古代艺术品的尊重吗?没有被历史上无知画商“污染”过的艺术品,难道不是更加可贵吗?
如果不使用浅白的“发行新股”来描述这些贡献,而是使用文学词汇,那就是:这些发现,其实是唤醒了已经被湮灭在“浩如烟海”的存世绘画中的、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精灵。
这些精灵,会在未来世界中,一直展示着人类的智慧。
古代书画中的“新股”弥足珍贵
回到文章的开始,“新股发行”会像古代陶瓷一样,对古代书画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吗?不会的,因为“新股发行”的数量不一样。
对于古代陶瓷来说,“新股发行”可能一次性超越存世所有“流通股”,那是非常可怕的。
对 于古代绘画来说,全世界所有专家50年来。发现的“新股票”,占原来存世量的5%都不到,这种发现,对价格可能是一种推动作用——因为可以流通的古代书画 如果太少,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古代书画的价格——今天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势头,明代最好的书画,市场价格居然与宋代最好的书画相当、甚至超越,这难道不 奇怪吗?
新帖子 03-10-2008 11:59 A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引用:最初由 和平时代 发布
古代艺术品收藏中的“新股发行”
2008-03-07 作者:宾南
宾南/文现当代,古代书画研究领域内的一流学者,他们难以被取代的成绩,依然体现在“新股发行”方面。
列举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谢稚柳发现了《雪竹图》、王诜的《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徐邦达发现了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等、王己千发现并收藏了北宋武宗元的 《朝元仙仗图》、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傅熹年在弗瑞尔美术馆,发现了南宋夏圭的《洞庭秋月图》,英国的韦陀教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馆,发现了北宋易 元吉的《桃竹鹁鸽图》,美国的高居翰教授,在日本发现并收藏了马远的《山水轴》(现在收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班宗华教授发现了刘松年《溪山雪 意图》等等。这些学者,固然有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但是他们在“实践”上,把这些前人忽视、误解的名迹,再次搬上了艺术史舞台,这些是历史性的贡献,这些行 为的效果,非常类似“新股发行”。
还应该加上方闻鉴定的燕文贵《山水图》。“新股发行” 其实主要还不是发现被忽略的传统名作,更重要是发现被传统忽视的作品,比如商喜,以前不过被看作个宫廷画家,现在就很受重视了。
尼尔逊这些天在展览许道宁和李成等人的画,和平时代的宾南不找个时间来看看?
新帖子 03-10-2008 02:26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还应该加上方闻鉴定的燕文贵《山水图》。“新股发行” 其实主要还不是发现被忽略的传统名作,更重要是发现被传统忽视的作品,比如商喜,以前不过被看作个宫廷画家,现在就很受重视了。尼尔逊这些天在展览许道宁和李成等人的画,和平时代的宾南不找个时间来看看?
这个指示很好,
我没有完全阐述明代的新发现的东西,
而是主要关注宋代。班宗华对于“狂邪学派”的挖掘,也是很有价值的。
浙派中就太多了,但是浙派确实至今不受重视。方闻鉴定屈鼎的《夏山图》,
确实是我写遗漏了,
这个可以与班宗华《溪山雪意图》等量齐观的。李雪曼等对《溪山行旅图》(手卷)的研究,
也类似,
但是还不完全一致。最近还在国内,
估计要下半年才能去堪萨斯了。新帖子 03-10-2008 02:38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我 也还没来得及去看,马上要旅行,所以要到下个月才能去。但展览到八月四日,还有很多时间。那里的绘画展厅尚未完成,所以暂时只辟出一间绘画展室。这次挑了 二十四幅作品,据说都属于最精的作品。上学期堪大艺术史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生和本人是中国书画专家的尼尔逊馆长Mark Wilson 一起在尼尔逊上研究课,内容就是看那里收藏的古书画,最后的功课是一起挑选二十四幅精品,做一个展览,并分工写说明,最后就成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没有比这 种训练更难得的了。
班宗华本人也是个画家,所以直觉很好,但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较一般。
新帖子 03-10-2008 02:47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也还没来得及去看,马上要旅行,所以要到下个月才能去。但展览到八月四日,还有很多时间。那里的绘画展厅尚未完成,所以暂时只辟出一间绘画展室。这次挑 了二十四幅作品,据说都属于最精的作品。上学期堪大艺术史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生和本人是中国书画专家的尼尔逊馆长Mark Wilson 一起在尼尔逊上研究课,内容就是看那里收藏的古书画,最后的功课是一起挑选二十四幅精品,做一个展览,并分工写说明,最后就成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没有比这 种训练更难得的了。班宗华本人也是个画家,所以直觉很好,但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较一般。
他们那里的作品,
就使用《八代遗珍》收录的好东西,加上后买的乔仲常,
就非常可观。班宗华是一个犯错误不多的人,
在学术上他似乎对论文不是做很多投入。这个问题很复杂,
有一些“情况”的。西方人中,罗樾,李雪曼,高居翰,班宗华,再加上几个画商,
算是懂的。。,。,
新帖子 03-10-2008 03:01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也还没来得及去看,马上要旅行,所以要到下个月才能去。但展览到八月四日,还有很多时间。那里的绘画展厅尚未完成,所以暂时只辟出一间绘画展室。这次挑 了二十四幅作品,据说都属于最精的作品。上学期堪大艺术史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生和本人是中国书画专家的尼尔逊馆长Mark Wilson 一起在尼尔逊上研究课,内容就是看那里收藏的古书画,最后的功课是一起挑选二十四幅精品,做一个展览,并分工写说明,最后就成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没有比这 种训练更难得的了。班宗华本人也是个画家,所以直觉很好,但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较一般。
其实把他们扔到拍卖场上去挑选,
才是难得。新帖子 03-10-2008 03:02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真 正衡量西方学者鉴赏力的实际是看他们如何批评一幅作品的缺点。我一直觉得说好容易说坏难。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可以说出某些作品差在哪里,而不是好在哪里。 好在哪里可天花乱坠地胡说,但说缺点就要有眼光和勇气了。可是一般西方的训练很少有能训练出学生能说出一个名家的作品中为何有些是很差的,有些人因为没有 好的判断,所以根本不敢做这类判断。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中都有这个问题。
新帖子 03-10-2008 03:25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真正衡量西方学者鉴赏力的实际是看他们如何批评一幅作品的缺点。我一直觉得说好容易说坏难。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可以说出某些作品差在哪里,而不是好在哪 里。好在哪里可天花乱坠地胡说,但说缺点就要有眼光和勇气了。可是一般西方的训练很少有能训练出学生能说出一个名家的作品中为何有些是很差的,有些人因为 没有好的判断,所以根本不敢做这类判断。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中都有这个问题。有点道理,
这个难度对于中国艺术史学者来说也一样。
因为这些知识(哪些地方是画得差的)是不会被出版的,
所以传播起来自然比较困难。但是,你如果接触一下国内一流画家,
熟悉以后,
在背后,
他们在互相评判的时候,
嘴巴特别恶毒,
而且往往能够“攻敌命脉”,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说人家作品的缺点也是很容易的。譬如说,
《晴峦萧寺》,其实很多树木重复。
山石皴法重复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树木可以加以调整,
但是画家没有。新帖子 03-10-2008 03:46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真正衡量西方学者鉴赏力的实际是看他们如何批评一幅作品的缺点。我一直觉得说好容易说坏难。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可以说出某些作品差在哪里,而不是好在哪 里。好在哪里可天花乱坠地胡说,但说缺点就要有眼光和勇气了。可是一般西方的训练很少有能训练出学生能说出一个名家的作品中为何有些是很差的,有些人因为 没有好的判断,所以根本不敢做这类判断。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中都有这个问题。我又想了一下,
在现实市场中,
这个情况正好是反过来的。说坏容易,说假容易,
说真迹难。在现实市场中,只要看人是否能买到好的真迹,
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眼光,
因为真迹必须排除“任何其他可能”,需要完备的知识。在大量垃圾充斥的市场中,
说“假”反而比较容易,
因为大多数画本身就有问题。在博物馆的库房中,
说不好,
就需要专业的很严重的知识了。新帖子 03-10-2008 03:50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我说的主要是针对古代作品,品评现代作品就完全不同了。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名家的,总有经典化的光环盖着,一般学者比较没有这种批评的能力。当然西洋艺术史情况完全不同,批评是很厉害的。
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史的趋向常常是相反的。艺术品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常常不是物以希为贵,而主要看供需和作品的知名度,因为那都是以投资为主。
新帖子 03-10-2008 04:08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说的主要是针对古代作品,品评现代作品就完全不同了。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名家的,总有经典化的光环盖着,一般学者比较没有这种批评的能力。当然西洋艺术史情况完全不同,批评是很厉害的。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史的趋向常常是相反的。艺术品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常常不是物以希为贵,而主要看供需和作品的知名度,因为那都是以投资为主。
其实大多数人、大多数学者还是被他们的第一本教材给教坏了。
我现在看到一些人说啥,
就能估计到他当年学的是哪本教材,
在教材之外,
大多数研究者也没有能力反思。以前的教材就是都说好的,
那么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我接触的西方学者中,
高居翰是比较喜欢讲坏话的。新帖子 03-10-2008 04:59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这是有道理的,第一本教材常常决定一个学者的基本观念。不过中国以前的书画著作里批评还是很多的,虽然比较主观,但品评的风气在。西方学院派的训练时间长了,有时反而不敢下结论了。
高居瀚的确是最喜欢说坏话的一个,至少是最喜欢与人唱反调的,但常常说得有道理。
评画比较容易,字就要困难得多,我记得有一次会上,白谦慎在讲傅山,班宗华问白谦慎怎样才能看出草书的好坏来,白兄说,那当然可以。这个问题问得很诚实,但也可看出这的确对西方学者来说是个大问题。
新帖子 03-10-2008 05:15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这是有道理的,第一本教材常常决定一个学者的基本观念。不过中国以前的书画著作里批评还是很多的,虽然比较主观,但品评的风气在。西方学院派的训练时间长了,有时反而不敢下结论了。高居瀚的确是最喜欢说坏话的一个,至少是最喜欢与人唱反调的,但常常说得有道理。
评画比较容易,字就要困难得多,我记得有一次会上,白谦慎在讲傅山,班宗华问白谦慎怎样才能看出草书的好坏来,白兄说,那当然可以。这个问题问得很诚实,但也可看出这的确对西方学者来说是个大问题。
我可能会换一种回答。
因为这样的回答,可能会让听者认为书法评论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事情。
事实上不是。
评价标准,还是来自于经典作品的参照吧。
我曾经对一些人解释过,
这是一个比较有客观标准的事情,
否则,林散之就不是公认的草书大家。新帖子 03-10-2008 05:49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现在要做的一个工作,
是要弥补中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差异,
而不是要强调,
我们是有差别的!其实差别不大,
足够的学习以后,西方人肯定可以判断中国书法的好坏。新帖子 03-10-2008 06:17 PM
编辑 引用宰予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记得有一次会上,白谦慎在讲傅山,班宗华问白谦慎怎样才能看出草书的好坏来,白兄说,那当然可以。这个问题问得很诚实,但也可看出这的确对西方学者来说是个大问题。雲偶講的是某次亞洲研究年會吧。我記得那次問題提出來,聽眾大笑。我想那個笑的意思是表示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但一般不敢這樣問。
新帖子 03-10-2008 07:05 PM
编辑 引用>> 欢迎您,客人: 登录 | 注册 | 资料 | 会员 | 帮助 | 搜索 首页
订阅该论坛更新信息
标记此论坛为已读
往复论坛 :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2.2.8 往复论坛 > 艺文 > 艺文类聚 > 古代艺术品收藏中的“新股发行”转到首个未读的帖子 first unread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和平时代
古代艺术品收藏中的“新股发行”
2008-03-07 作者:宾南
宾南/文古代艺术品也有“新股发行”?对于古代艺术品来说,会有“新”东西加入到原来的收藏领域内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同的领域,“新股发行”对原先的艺术品价格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数十元买900年前的瓷器?
最 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陶瓷的收藏。新加入收藏圈子的人,遇到一个情况,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那就是:有时候,你花费大约数十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古董摊上买 到一件略有瑕疵的、宋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碗,是真品,不是赝品。收藏者可能无论如何想不通,为什么数十元就可以购买到900年前的古董,而且是宋代一流窑 口的古董?原因就在于,这个领域内不仅此类古董存世量大,而且不时会出现大量的“新发行股票”,譬如说,一艘宋代沉船的出现,就会带来少则数万件宋代瓷器 并抛向市场——主要是东南亚沿海一带发现的宋代商业沉船。此中,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碗往往是最大宗的商品。所以,一般品质的宋代青白瓷碗,虽然具有900 年的“身份”,但是由于“新股发行”太多——而且未来还有可能不断地增加,所以其市场价格,就会到达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低廉程度。
当然,即便如此,青白瓷碗的赝品依然大量存在。因为造假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实在不高。
昂贵汝窑“珍稀性”大打折扣?
与 此类似的事情,就是中国北宋最昂贵的汝窑,20年前,专业人士都知道关于汝窑的基本常识,那就是:汝窑中宫廷定制的产品,全世界只有大约76件左右。任何 一件的价格都是天价。但是,随着考古发现了汝窑的窑址,数万件窑址标本出现,这使得汝窑概念中的“珍稀性”立即被稀释,神秘感也立即消失。窑址发现—— 这种“新股发行”即便没有瓷器的完整品,而且大多数发现的瓷器标本没有“进入市场”,但是其巨大数量的存在,足以令市场感到无比担心。
事实上,古代陶瓷领域,是最容易受到“新股发行”影响的古代艺术品领域,因为其出土物物品,非常可能保存了完好的姿态,与传世品毫无差别。
古代书画的“新股发行”
古代书画在这个方面,则对“考古发掘”这种“新股发行”具备良好的抵抗性,最近50年来,数以万计的考古发掘中,只有不到5次发现了古代书画可以出土——其余都在地下被腐蚀了。
那么,古代书画是否就基本没有“新股发行”了呢?
非也。
古代书画的“新股发行”,是采用另外一个渠道进行的,那就是,在存世上百万件古代书画作品中,由专家、收藏家不断地“发掘”——这个工作的性质非常类似于考古发掘——过去没有发现的古代书画珍品。
事实上,只要审视收藏的历史,就会发现,一直存在两种收藏研究渠道。
一种渠道,可以称之为“这瓶水倒入那瓶水”,也就是说,收藏家从其他收藏家手中购买已经获得公认的艺术品。这种收藏类型,注重“保存与发扬”,但是对于整个艺术品的宝库来说,这种收藏没有为知识宝库增加任何“实体”新知识,只是把已经公认的藏品,变成他的藏品。
另 一种渠道,就是我们标题上说的“新股发行”。收藏家和学者,在现有知识宝库之外,发现了新的艺术品。如果说,“这瓶水倒入那瓶水”的收藏方式,有金钱和好 的顾问就可以达到(譬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台湾地区的某位大收藏家)。第二种渠道的收藏,则必须要有第一流的知识作为保障。简单地说,需要收藏者有“发行新股 ”的能力。
古代和现当代的“新股发行”人
事实上,文化史的长期评价,始终重视“发行新股”这一种类型的收藏。古代的例 子,可以举董其昌。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明代晚期的书画家、鉴定家董其昌,有过不少失误的鉴定,甚至还有学者专门讨论他这种失误。但是需要注意到,在 那个古代艺术品知识极度迷失的年代,董其昌以其知识和胆略,对很多行将灭绝的艺术品,给与题跋和鉴定,使得很多艺术品,由于董其昌题跋的存在,而不至于灭 绝——这就是董其昌地位始终很高的重要原因。今天可以看到的很多900年前一流的绘画,第一个保存下来的题跋,是350年前的董其昌。董其昌在他那个年 代,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对当时很多“光头光脑”、毫无流传经历的艺术品做鉴定。在那个时代,他就是“新股发行”人。
现当代,古代书画研究领域内的一流学者,他们难以被取代的成绩,依然体现在“新股发行”方面。
列 举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谢稚柳发现了《雪竹图》、王诜的《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徐邦达发现了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等、王己千发现并收藏了北宋武宗元的《朝 元仙仗图》、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傅熹年在弗瑞尔美术馆,发现了南宋夏圭的《洞庭秋月图》,英国的韦陀教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馆,发现了北宋易元吉 的《桃竹鹁鸽图》,美国的高居翰教授,在日本发现并收藏了马远的《山水轴》(现在收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班宗华教授发现了刘松年《溪山雪意 图》等等。这些学者,固然有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但是他们在“实践”上,把这些前人忽视、误解的名迹,再次搬上了艺术史舞台,这些是历史性的贡献,这些行为 的效果,非常类似“新股发行”。一些重要的古画商(靳伯声、孙伯渊、钱镜塘),都在这个方向上有所成就。这些成绩,其实是他们无法被取代、被抹杀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艺术收藏的社会作用,是为社会保存历史文化实体,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实体,从艺术这个 角度,了解过去人类文明的程度。由于艺术与科学不一样,前人的艺术成就,后人可能无法超越,因此,收藏家也可能保存了历史上最有成就的艺术品——也就是人 类历史上的航天飞机(最高成就)。这也是艺术收藏不同于科学发展的环节。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艺术品,可能已经被混淆在了大堆次级艺术品中,由于一流学者、收藏家的“发掘”,重要艺术品重新被确认,丰富了人们对过去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品的认识,这些学者、收藏家、画商的功劳,是难以抹杀的。
一般的收藏者要走出“印章”误区
对 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似乎更加喜欢看到那些“流传有序”的艺术品,因为那上面布满了收藏印。其实,我们认可古代艺术品的根本原因,是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 历代收藏的过程。这些“新发现”的古代艺术品,上面也许没有很多收藏印,但是想到这些艺术品,是在没有特殊标志的情况下被保存下来,难道不是更加体现了汉 文化对于古代艺术品的尊重吗?没有被历史上无知画商“污染”过的艺术品,难道不是更加可贵吗?
如果不使用浅白的“发行新股”来描述这些贡献,而是使用文学词汇,那就是:这些发现,其实是唤醒了已经被湮灭在“浩如烟海”的存世绘画中的、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精灵。
这些精灵,会在未来世界中,一直展示着人类的智慧。
古代书画中的“新股”弥足珍贵
回到文章的开始,“新股发行”会像古代陶瓷一样,对古代书画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吗?不会的,因为“新股发行”的数量不一样。
对于古代陶瓷来说,“新股发行”可能一次性超越存世所有“流通股”,那是非常可怕的。
对 于古代绘画来说,全世界所有专家50年来。发现的“新股票”,占原来存世量的5%都不到,这种发现,对价格可能是一种推动作用——因为可以流通的古代书画 如果太少,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古代书画的价格——今天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势头,明代最好的书画,市场价格居然与宋代最好的书画相当、甚至超越,这难道不 奇怪吗?
新帖子 03-10-2008 11:59 A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引用:最初由 和平时代 发布
古代艺术品收藏中的“新股发行”
2008-03-07 作者:宾南
宾南/文现当代,古代书画研究领域内的一流学者,他们难以被取代的成绩,依然体现在“新股发行”方面。
列举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谢稚柳发现了《雪竹图》、王诜的《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徐邦达发现了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等、王己千发现并收藏了北宋武宗元的 《朝元仙仗图》、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傅熹年在弗瑞尔美术馆,发现了南宋夏圭的《洞庭秋月图》,英国的韦陀教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馆,发现了北宋易 元吉的《桃竹鹁鸽图》,美国的高居翰教授,在日本发现并收藏了马远的《山水轴》(现在收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班宗华教授发现了刘松年《溪山雪 意图》等等。这些学者,固然有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但是他们在“实践”上,把这些前人忽视、误解的名迹,再次搬上了艺术史舞台,这些是历史性的贡献,这些行 为的效果,非常类似“新股发行”。
还应该加上方闻鉴定的燕文贵《山水图》。“新股发行” 其实主要还不是发现被忽略的传统名作,更重要是发现被传统忽视的作品,比如商喜,以前不过被看作个宫廷画家,现在就很受重视了。
尼尔逊这些天在展览许道宁和李成等人的画,和平时代的宾南不找个时间来看看?
新帖子 03-10-2008 02:26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还应该加上方闻鉴定的燕文贵《山水图》。“新股发行” 其实主要还不是发现被忽略的传统名作,更重要是发现被传统忽视的作品,比如商喜,以前不过被看作个宫廷画家,现在就很受重视了。尼尔逊这些天在展览许道宁和李成等人的画,和平时代的宾南不找个时间来看看?
这个指示很好,
我没有完全阐述明代的新发现的东西,
而是主要关注宋代。班宗华对于“狂邪学派”的挖掘,也是很有价值的。
浙派中就太多了,但是浙派确实至今不受重视。方闻鉴定屈鼎的《夏山图》,
确实是我写遗漏了,
这个可以与班宗华《溪山雪意图》等量齐观的。李雪曼等对《溪山行旅图》(手卷)的研究,
也类似,
但是还不完全一致。最近还在国内,
估计要下半年才能去堪萨斯了。新帖子 03-10-2008 02:38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我 也还没来得及去看,马上要旅行,所以要到下个月才能去。但展览到八月四日,还有很多时间。那里的绘画展厅尚未完成,所以暂时只辟出一间绘画展室。这次挑了 二十四幅作品,据说都属于最精的作品。上学期堪大艺术史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生和本人是中国书画专家的尼尔逊馆长Mark Wilson 一起在尼尔逊上研究课,内容就是看那里收藏的古书画,最后的功课是一起挑选二十四幅精品,做一个展览,并分工写说明,最后就成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没有比这 种训练更难得的了。
班宗华本人也是个画家,所以直觉很好,但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较一般。
新帖子 03-10-2008 02:47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也还没来得及去看,马上要旅行,所以要到下个月才能去。但展览到八月四日,还有很多时间。那里的绘画展厅尚未完成,所以暂时只辟出一间绘画展室。这次挑 了二十四幅作品,据说都属于最精的作品。上学期堪大艺术史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生和本人是中国书画专家的尼尔逊馆长Mark Wilson 一起在尼尔逊上研究课,内容就是看那里收藏的古书画,最后的功课是一起挑选二十四幅精品,做一个展览,并分工写说明,最后就成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没有比这 种训练更难得的了。班宗华本人也是个画家,所以直觉很好,但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较一般。
他们那里的作品,
就使用《八代遗珍》收录的好东西,加上后买的乔仲常,
就非常可观。班宗华是一个犯错误不多的人,
在学术上他似乎对论文不是做很多投入。这个问题很复杂,
有一些“情况”的。西方人中,罗樾,李雪曼,高居翰,班宗华,再加上几个画商,
算是懂的。。,。,
新帖子 03-10-2008 03:01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也还没来得及去看,马上要旅行,所以要到下个月才能去。但展览到八月四日,还有很多时间。那里的绘画展厅尚未完成,所以暂时只辟出一间绘画展室。这次挑 了二十四幅作品,据说都属于最精的作品。上学期堪大艺术史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生和本人是中国书画专家的尼尔逊馆长Mark Wilson 一起在尼尔逊上研究课,内容就是看那里收藏的古书画,最后的功课是一起挑选二十四幅精品,做一个展览,并分工写说明,最后就成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没有比这 种训练更难得的了。班宗华本人也是个画家,所以直觉很好,但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较一般。
其实把他们扔到拍卖场上去挑选,
才是难得。新帖子 03-10-2008 03:02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真 正衡量西方学者鉴赏力的实际是看他们如何批评一幅作品的缺点。我一直觉得说好容易说坏难。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可以说出某些作品差在哪里,而不是好在哪里。 好在哪里可天花乱坠地胡说,但说缺点就要有眼光和勇气了。可是一般西方的训练很少有能训练出学生能说出一个名家的作品中为何有些是很差的,有些人因为没有 好的判断,所以根本不敢做这类判断。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中都有这个问题。
新帖子 03-10-2008 03:25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真正衡量西方学者鉴赏力的实际是看他们如何批评一幅作品的缺点。我一直觉得说好容易说坏难。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可以说出某些作品差在哪里,而不是好在哪 里。好在哪里可天花乱坠地胡说,但说缺点就要有眼光和勇气了。可是一般西方的训练很少有能训练出学生能说出一个名家的作品中为何有些是很差的,有些人因为 没有好的判断,所以根本不敢做这类判断。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中都有这个问题。有点道理,
这个难度对于中国艺术史学者来说也一样。
因为这些知识(哪些地方是画得差的)是不会被出版的,
所以传播起来自然比较困难。但是,你如果接触一下国内一流画家,
熟悉以后,
在背后,
他们在互相评判的时候,
嘴巴特别恶毒,
而且往往能够“攻敌命脉”,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说人家作品的缺点也是很容易的。譬如说,
《晴峦萧寺》,其实很多树木重复。
山石皴法重复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树木可以加以调整,
但是画家没有。新帖子 03-10-2008 03:46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真正衡量西方学者鉴赏力的实际是看他们如何批评一幅作品的缺点。我一直觉得说好容易说坏难。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可以说出某些作品差在哪里,而不是好在哪 里。好在哪里可天花乱坠地胡说,但说缺点就要有眼光和勇气了。可是一般西方的训练很少有能训练出学生能说出一个名家的作品中为何有些是很差的,有些人因为 没有好的判断,所以根本不敢做这类判断。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中都有这个问题。我又想了一下,
在现实市场中,
这个情况正好是反过来的。说坏容易,说假容易,
说真迹难。在现实市场中,只要看人是否能买到好的真迹,
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眼光,
因为真迹必须排除“任何其他可能”,需要完备的知识。在大量垃圾充斥的市场中,
说“假”反而比较容易,
因为大多数画本身就有问题。在博物馆的库房中,
说不好,
就需要专业的很严重的知识了。新帖子 03-10-2008 03:50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我说的主要是针对古代作品,品评现代作品就完全不同了。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名家的,总有经典化的光环盖着,一般学者比较没有这种批评的能力。当然西洋艺术史情况完全不同,批评是很厉害的。
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史的趋向常常是相反的。艺术品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常常不是物以希为贵,而主要看供需和作品的知名度,因为那都是以投资为主。
新帖子 03-10-2008 04:08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说的主要是针对古代作品,品评现代作品就完全不同了。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名家的,总有经典化的光环盖着,一般学者比较没有这种批评的能力。当然西洋艺术史情况完全不同,批评是很厉害的。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史的趋向常常是相反的。艺术品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常常不是物以希为贵,而主要看供需和作品的知名度,因为那都是以投资为主。
其实大多数人、大多数学者还是被他们的第一本教材给教坏了。
我现在看到一些人说啥,
就能估计到他当年学的是哪本教材,
在教材之外,
大多数研究者也没有能力反思。以前的教材就是都说好的,
那么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我接触的西方学者中,
高居翰是比较喜欢讲坏话的。新帖子 03-10-2008 04:59 PM
编辑 引用云中君
这是有道理的,第一本教材常常决定一个学者的基本观念。不过中国以前的书画著作里批评还是很多的,虽然比较主观,但品评的风气在。西方学院派的训练时间长了,有时反而不敢下结论了。
高居瀚的确是最喜欢说坏话的一个,至少是最喜欢与人唱反调的,但常常说得有道理。
评画比较容易,字就要困难得多,我记得有一次会上,白谦慎在讲傅山,班宗华问白谦慎怎样才能看出草书的好坏来,白兄说,那当然可以。这个问题问得很诚实,但也可看出这的确对西方学者来说是个大问题。
新帖子 03-10-2008 05:15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这是有道理的,第一本教材常常决定一个学者的基本观念。不过中国以前的书画著作里批评还是很多的,虽然比较主观,但品评的风气在。西方学院派的训练时间长了,有时反而不敢下结论了。高居瀚的确是最喜欢说坏话的一个,至少是最喜欢与人唱反调的,但常常说得有道理。
评画比较容易,字就要困难得多,我记得有一次会上,白谦慎在讲傅山,班宗华问白谦慎怎样才能看出草书的好坏来,白兄说,那当然可以。这个问题问得很诚实,但也可看出这的确对西方学者来说是个大问题。
我可能会换一种回答。
因为这样的回答,可能会让听者认为书法评论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事情。
事实上不是。
评价标准,还是来自于经典作品的参照吧。
我曾经对一些人解释过,
这是一个比较有客观标准的事情,
否则,林散之就不是公认的草书大家。新帖子 03-10-2008 05:49 PM
编辑 引用和平时代
现在要做的一个工作,
是要弥补中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差异,
而不是要强调,
我们是有差别的!其实差别不大,
足够的学习以后,西方人肯定可以判断中国书法的好坏。新帖子 03-10-2008 06:17 PM
编辑 引用宰予
引用:最初由 云中君 发布
我记得有一次会上,白谦慎在讲傅山,班宗华问白谦慎怎样才能看出草书的好坏来,白兄说,那当然可以。这个问题问得很诚实,但也可看出这的确对西方学者来说是个大问题。雲偶講的是某次亞洲研究年會吧。我記得那次問題提出來,聽眾大笑。我想那個笑的意思是表示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但一般不敢這樣問。
新帖子 03-10-2008 07:05 PM
编辑 引用引自往复论坛
我的观点是,要评论一个书法作品,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你自己有过写书法的经验。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自己有过写的经验,才能在观看作品时,对作品写作的气韵有感受,然后,才能对这个感受,做出与自己好恶有关的评论。
其实上面那两位,没有认识到中国书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作品本身往往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
1,该作品是否足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目的,例如作者的气质,作者的意愿,等等。这是一个客观标准。
2,对于该作品所表达的作者个性,作为观者的你的个性或气质,是严重影响你对作品的评论的。这是一个主观标准。
所谓品鉴书画,我认为,首先是1,然后是2,这么一个顺序的过程。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