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uo遇到一些生涯方面的问题,通过一些沟通,发现那问题牵涉甚广,所以想在这里继续探讨一下。
这个问题让我回忆到自己的一些经历。
高中毕业后,我有3年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我父母给我在他们的单位找了一个工作,每天上半天班,做售货员,销售农业机械机具,其余的时间,就是看书静坐。每月工资不高,一百元上下,基本用来买书了。当时,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也准备那样生活一辈子,从生涯的角度上。
同时,我也曾经是一个自许甚高的人,从小成绩都很好,高一时觉得自己足够念大学少年班了,但那个县城中学不许我报考。然后我就一意按照自己的方向自学自悟,完全离开了那个教育的轨道。逐渐,那几年里,我离开了那个游戏,那个自许与自视的游戏。
上述的两个我,一个是外部的境态,一个是内部的境态,加起来,就是那个时期的我,我打算就那样度过一生。
后来,纯属偶然,才让我离开了那个生涯规划。
现在回头来看,那三年对我很重要,因为在那三年里,我彻底解散了自己,彻底证悟到庄子所谓大无用的涵义。那就是:我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无能,什么也不是...一切皆无,依然安然。
因为我证悟到了这点,才让我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生涯的问题,很重要吗?
这个问题里面其实有一个辩证法,需要亲证的人切实去领悟,就是,你越是能够把自己放到最低最低的位置,你越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力量,你也就越是能够给自己开启最大的自由空间。
当然,这不是思考到就了事,而是要体证到。
Re: 生涯的问题
由 Wuzhideren 在 Sat Mar 08, 2008 2:37 pm
我自己觉得只要是不跟婚姻家庭搅合在一起,yijun说的就是正解,只要是多一个人参与这个过程,这个解是肯定无法使自己安然了。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Sat Mar 08, 2008 2:50 pm
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能够真正释然于啥都没有啥也不是啥也不能,那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最强的力量,才能够积极有力地面对一切。
Re: 生涯的问题
由 Wuzhideren 在 Sat Mar 08, 2008 2:55 pm
恩,我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你说的。我说的是自己的状态,很为情字困扰,无法彻底完全的放下,甚至很多时候,走进那道门,却不能迈入。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Sat Mar 08, 2008 3:00 pm
我是认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解。
一个人有追求有理想,是正当的,但还可以有更好的境地。
所谓更好的境地,是件很微妙的事情,就是要转变姿态,把那些追求理想,不管是来自自我的相状设定,还是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的需求,都只是作为用具,本质上就是用具嘛。所谓用具,跟你的器官有差别,差别在于,你的器官,什么时候都得端着揣着,但用具,你可以随时放下,只要你一想放下;然后,又可以随时拿起,只要你想拿起。
所以老子远比孔子之流高妙,那种境地的微妙自在,非亲证者难以尽言。
上面我所谓理想,就是指理想,不管是高等的理想,还是低级的理想,不管是成就上的,还是际遇上的,只要是理想。废话!
Re: 生涯的问题
由 Wuzhideren 在 Sat Mar 08, 2008 3:20 pm
呵呵,最近一直在体会这个,听你一席话,似有所悟。
不凝滞于物。
最近看到过句话:不执着于有,不看空于无。我有点能体会到那个境界。
Re: 生涯的问题
由 guo 在 Sun Mar 09, 2008 7:09 pm
yijun 写:
这个问题里面其实有一个辩证法,需要亲证的人切实去领悟,就是,你越是能够把自己放到最低最低的位置,你越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力量,你也就越是能够给自己开启最大的自由空间。
当然,这不是思考到就了事,而是要体证到。
YIJUN给出的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的目的是帮助人,但是这个判断里不带有任何方便。所以,在给出这个判断之前,其实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判断的预设对象,那个相对弱势的人,大约是自己可以拿到这个涵义的。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理解的歧误也就从可能这里发生。这个时候就有两种分明的选择作为典型,一种是,我信任自己拿到的涵义,一种是,我不相信自己拿到的涵义,在前一种情况下,歧误便展开它的现实作用。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Sun Mar 09, 2008 9:23 pm
再多一句废话,我前面所谓理想,也包括所谓修行,或进道。
guo提到的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因为可以喋喋不休地从各种角度和感受上说同一件事。至于方便之门,也只能在那种喋喋不休里面去寻找和展开。
Re: 生涯的问题
由 桃源人 在 Sun Mar 09, 2008 9:50 pm
最好做到平衡,這是理想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于是,為了追求理想,只好對生涯有所舍棄。
桃源人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Mon Mar 10, 2008 1:24 am
哎,没想到这个关于生涯与能力的问题,很不容易表达清楚,所以继续沟通。。。
--------------------------------
krrk 00:37:25
我之所以在谈生涯之后,紧接着另开一帖谈能力,是有缘由的
巡警236 00:37:40
请说
krrk 00:39:26
人们常常都是这样的,把生涯和能力纠缠在一起,其实是没有能力亲证到,能力和生涯,是应该彻底分割开的两件事。
巡警236 00:40:29
为什么不是
巡警236 00:41:00
我说下我的理解
巡警236 00:41:40
能力,是静定之后的效果最大化
krrk 00:41:42
生涯的问题,是关乎勇气和大自在;能力,只和趣味有关。
巡警236 00:41:59
请原谅
巡警236 00:42:06
我无法理解你的概念
巡警236 00:42:25
因为你的概念有其自足的涵义
巡警236 00:42:37
并且是体证的结果
巡警236 00:43:30
以前我是强迫自己凑过去去取得涵义的
巡警236 00:43:41
现在既然你已经说明了你的立场
krrk 00:43:50
所以我只能不断地换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对象,而,如果执着于单独一种表述,都有可能是不准确的
巡警236 00:44:07
就是你并不自居于老师的立场
巡警236 00:44:28
那我希望自己也不要强迫自己去凑合这个涵义
巡警236 00:44:43
因为理解的歧途随时会有
巡警236 00:44:53
只能老实谨慎地沟通
krrk 00:45:48
这个局势阿罗频多也无力突破,所以他写那么多文字,其实每一章都是重复,只不过换一个场景,换一种表述。
巡警236 00:46:01
是这样的
巡警236 00:46:18
坦白说,我觉得要真正进入他的语境
巡警236 00:46:21
是很难的
巡警236 00:46:28
尤其是中国人
巡警236 00:46:38
还有一个文化的问题
巡警236 00:46:49
有自身的体证的问题
krrk 00:48:02
这么说试试看,所谓能力,就是,一个例子,当你最初练习骑自行车时,我相信,充斥你的主要是快乐,而不是要学会骑自行车不然父母会责怪同学会看不起上学会迟到。。。。
krrk 00:48:20
就这么简单
巡警236 00:48:24
恩
巡警236 00:48:42
然后呢
krrk 00:49:28
你的任何能力,都和你会骑自行车本质一样,只和趣味有关,与生存无关。
krrk 00:50:03
而生存,是我们与生俱有的。
krrk 00:50:19
这就是勇气
巡警236 00:50:34
似乎懂一点了
巡警236 00:50:40
但是还是不懂
巡警236 00:50:46
rrk 00:50:04
而生存,是我们与生俱有的。
krrk 00:50:21
这就是勇气
巡警236 00:50:57
这两句话跳得太快了
krrk 00:51:52
当你一出生,把你扔在此世界,你就拥有了生存。
krrk 00:52:23
直到你不得不死亡,你才真正丧失生存
巡警236 00:52:32
krrk 00:50:04
而生存,是我们与生俱有的。
krrk 00:50:21
这就是勇气
巡警236 00:52:46
是不是说去生存是需要勇气的?
krrk 00:53:00
在这两个端点之间,我们不可剥夺地拥有生存,那么我们还惧怕什么呢?
krrk 00:53:18
还担心什么呢?
巡警236 00:54:03
不懂
巡警236 00:54:14
比如陈寅恪说
巡警236 00:54:20
生而不自由
巡警236 00:54:31
生而思想不自由
krrk 00:54:33
因此,可以解散自己的全部动力。然后,去唯一地享受趣味。
巡警236 00:54:34
不如死
巡警236 00:54:44
这就是说
巡警236 00:54:56
人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
巡警236 00:55:05
否则怎么说生不如死呢
巡警236 00:55:25
那我的理解就是
krrk 00:55:27
陈的那句话,完全是另一个层次上的话,不能混同来讨论。
巡警236 00:55:38
但是在我的角度上
巡警236 00:55:44
我看到的是一个问题
巡警236 00:55:54
也正是这个地方
巡警236 00:56:03
对我构成致命的困惑
巡警236 00:56:09
没那么严重
巡警236 00:56:11
呵呵
巡警236 00:56:15
krrk 00:56:38
你多看几遍我那句话吧
巡警236 00:56:44
就是说,我现在强执的很多东西
巡警236 00:57:00
我觉得比生存更重要
krrk 00:57:12
或者我在你觉得跳跃的地方再补充几句
巡警236 00:57:38
我不愿意为了生存,去勉强自己投合游戏规则
巡警236 00:57:57
但是如果我不投合游戏规则,我就生存不了
巡警236 00:58:03
做不了想做的
巡警236 00:58:27
就是薄迦梵歌那个打战的人
krrk 00:58:37
而生存,是我们与生俱有的。
所以,我们绝对不怕自己会失去生存
这就是勇气
krrk 00:59:57
靠,对不起,我不得不这么说,“但是如果我不投合游戏规则,我就生存不了”,那就看你所谓的生存是什么了,我所指的生存,就是指,哪怕像狗那样活着,都可以是极端高贵的生存。
巡警236 01:00:35
恩
巡警236 01:00:41
为什么这么说呢
巡警236 01:00:55
就是说
巡警236 01:01:00
在我看来
巡警236 01:01:06
这是不可能的
巡警236 01:01:14
为什么哪怕像狗那样活着,都可以是极端高贵的生存。
krrk 01:01:23
不是这么说,而是本来就是这样啊!
krrk 01:01:56
生存,不就是活命吗?难道像狗那样活着,就不是生存了?
巡警236 01:02:04
是生存啊
krrk 01:02:15
那有什么不可能的
巡警236 01:02:48
但是汪精卫投靠日寇
巡警236 01:02:52
或者
巡警236 01:03:05
能说是极端高贵的生存吗
巡警236 01:03:42
哦
巡警236 01:03:47
那我重新说
巡警236 01:04:03
就是我们牺牲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去活命
巡警236 01:04:14
算不算是高贵的生存
krrk 01:04:42
这样吧,你再仔细回味一下我的言语,然后再提问
巡警236 01:05:07
好的
krrk 01:05:32
“我所指的生存,就是指,哪怕像狗那样活着,都可以是极端高贵的生存。”这是我的原文
巡警236 01:05:47
恩
krrk 01:05:49
不需要我来做语文老师吧
巡警236 01:05:54
呵呵
巡警236 01:06:13
你是在为生存下定义
巡警236 01:06:17
也就是说
巡警236 01:06:37
无论是谁,怎样活着,都是极端高贵的生存
krrk 01:06:45
哪怕像狗那样活着,都可以是极端高贵的生存。=我们牺牲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去活命算不算是高贵的生存?
巡警236 01:06:59
也就是说,你这里是超越了一个人伦价值的生存的定义
krrk 01:07:15
哎,你能不能用一点语文知识?
巡警236 01:07:44
“我所指的生存,就是指,哪怕像狗那样活着,都可以是极端高贵的生存。
巡警236 01:07:58
就是说无论是谁,怎样活着,都是极端高贵的生存
krrk 01:08:02
“都可以是”等于“就算是”吗?
巡警236 01:08:03
是不是这个意思
krrk 01:08:20
太阳啊,语文啊。。。
巡警236 01:08:30
哦
巡警236 01:08:33
明白了
krrk 01:08:33
什么叫可以?
巡警236 01:08:46
巡警236 01:08:58
可以是与就算是
Re: 生涯的问题
由 Wuzhideren 在 Mon Mar 10, 2008 3:33 am
啊哈,yijun抓狂了终于
语言上我早就听懂了,只是无法做到像yijun那样的亲证的程度,所以只能说自己还是不懂的。
所谓高贵的存在,在人类现阶段乃至之前的社会局势中,必然也是悲壮与悲情的存在,也好,造就了不错的艺术与艺术家呢。
所以所以悲情也好,悲壮也好,释然之后,只是知天命尽人事吧。
不过我突然也感觉到高兴,因为其实某人根本不象我们理解的那么需要人同情呀,我觉得正好相反,需要被同情的人是我们呀。
Re: 生涯的问题
由 guo 在 Mon Mar 10, 2008 4:01 am
Wuzhideren 写:
我自己觉得只要是不跟婚姻家庭搅合在一起,yijun说的就是正解,只要是多一个人参与这个过程,这个解是肯定无法使自己安然了。
我大概懂Wuzhideren这个意思。
Re: 生涯的问题
由 pandaear 在 Tue Mar 11, 2008 12:12 am
曾经有人也问过像巡警所问的问题,面对世俗名利,不能放下又不甘于不放下,身不由己的问题,一位老师这样回答了:
If you have no choice, then do it reluctantly but perfectly.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幸运地可以无拘无束的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家庭、社会、工作都给我们许多框框,也就是所指的游戏规则了,若果无法跳出这些规则的话,便好好的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将最出色的做出来。即是做个大商家也好,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做甚么,你也可以是一个很有修为的生意人,可能有一日完全改变贫富悬殊的社会,或者即使你未能在此生改变甚么,说不定,某天,某个人给你所坚持的完美而感动,将那个小小的能力延伸开去,再延伸开去,变成更有力量的种子,这可能就是你这个小小的个体今天/这一世所以存在的意义。
老师也这样说过:
Able to see life in different dimension is enlightenment.
若说得不好,或误解了你们的讨论,请见谅。
Re: 生涯的问题
由 Wuzhideren 在 Tue Mar 11, 2008 2:24 am
楼上的意见我是赞成的,其实可能也差不多是yijun的本意吧。我们即便是参悟到了那个境界,那个境地却并非多数的人可以久留之地,或者可能你参悟的越深越透彻,留的时间也就越久吧。而对多数的人,是不得不积聚自身的力量去不断冲撞那道门槛。
我正在编辑的《米开朗基罗》一帖正好可以成为一个范本,或者说一种解决的方式吧。
总之,我在那样的伟大艺术作品中曾不断的感受到过也许是yijun所想要告诉我们的境地。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Thu Mar 13, 2008 10:23 pm
这是一个非常令我深思的问题。那一层透明天花板,究竟该怎样指出来,才能让人意识到其存在呢?
想了想,问题出在一个很基本的事情上。
让我来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件事是你从未经验过的,你会对它采取何态度?
这个问题看似无奇,但确实是一个很基础性的问题,一种基础性的智慧在里面。
按照我的习惯,还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逐渐走向处理复杂些的情势。
如果那件事是一件属于自然界的事情,那么,人类已经发展了成熟的所谓“科学”,具备足够科学素质的人,是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看到关于某件事的描述,尽管自己从未经验过,甚至可能是不可能经验到的,但,自己会对该描述有基于科学态度的判断。
例如,看到一个化学反应的描述,有很新奇的现象在里面,自己没条件亲眼或亲手去做那个化学反应,但是呢,自己会凭借学习到的化学物理知识,来对该描述的真实性,做初步的判断。如果觉得自己不足以进行初步的判断,那么,也是有机会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文献调查,来获得进一步的判断和理解。
好了,自然的例子不多举了,因为大体都是如此的。麻烦的是关于人的事情:对于自己从未体验的事情,该如何理解、判断和评价?
例子1:很大一个比例的人,都在实际的生活中,把要实现某个事情,作为工作生活乃至全部生存的目标。为什么?因为那个要实现的事情,是自己从未体验过的,但是,自己觉得那会值得自己作为目标的。
例子2:常常在读到别人的某些经历时,会不自觉心生一个感觉,就是,如果自己也有那样的生活,会是自己乐意的。或者,也有可能心生一个感觉,就是,一点迷惑,如果我也是那种际遇,我会怎样感受呢?
例子3:我要去体验,我要去尝试,只要我随着自己的心而走,我遇到什么体验到什么都是收获!这大概是不少人的生活哲学。
例子4:你说你假如怎样就会怎样,那是狗屁,因为你从未那样过,假设性地前提,无法令人信服。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个逻辑式子。
例子5:...
总结一下,所有这些例子,都源于一个根本法则-不可知法则:只要是你没有真正体验过的东西,你的实际表现和实际感受,都是不可知的。所以任何讨论或话语,如果涉及到对于你并未真正体验过的事物的判断和评价,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分别对应以上例子,我们给出相应的逻辑:
例子1:我无论如何都想在10年内挣1000万,你说挣1000万会很累,到头来可能并不幸福,你又没有挣过1000万,怎么敢断言不幸福呢?
例子2:看到一个年轻人30岁之前,在10个国家生活过,有过不少于20个女友,做过多种有刺激性的职业,行业内有了很深厚的资历,嗯,那样的生活真是不错,我希望自己也能够那样!你说那样不过尔尔,你又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凭什么你说那不过尔尔?
例子3:我只要明天总是新的,只要是新的,我就很幸福了!啊?你说我生活其实缺乏内涵,只是形式的翻新?靠,你懂什么!你从未体验过我的生活,凭什么你对我的生活评价如此之低?!
例子4:。。。
不可知,是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了而给出的一个鲜明的命名,不过,很多情况下,还没有那么深的程度,而是程度不等的不可知,但本质上,都是不可知。
好了,最近期的例子,就是本帖子的主题:
我说一个人要学会放下,但你这个人只知道说放下放下,你从未真正放下过,你真正放下过吗?你什么时候抛弃了一切亲人、一切家财、一切欲望、一切目标?你自己根本就没有真正放下过,奢谈什么放下??
难道真正放下了,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吗?你要我抛弃了一切亲人、一切家财、一切欲望、一切目标,然后我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吗?这是谁都做不到的事情,即使是做到了,人生还有何意义???
如上的心思,其内在的逻辑就是:放下,是一个不可知的境界,(既没有得到你作为一个提倡者的亲力亲为的说明,也没有由我自己亲身体验过),不能构成一个真实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所以,问题的焦点,就是:放下,无用,一切皆无,到底是否是一个不可知的境界?如果是可知的,那我们该如何理解那个很多人谈论到了的境界?
正是对于这个问题,我前面都没有直接拿出来讨论,导致诸多的回帖者,都不在状态。
Re: 生涯的问题
由 guo 在 Tue Mar 18, 2008 12:31 pm
修为就是客观知识吗?我只能设想一个场景来提问,当爱因斯坦在体证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他告诉了A,可能,A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方程的真意,但是,A还是可以直接把这个公式告诉B,这种传播科学知识的方式是为人们所接受的。修道的知识也可以这样传播吗?假设,一个人在某个时刻不在某个境地,他是否可以直接陈述关于这个境地的知识呢?这样的传播是有效的吗?龙树说:若有问难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
关于YIJUN所说的生涯和能力的问题,做了一些实事,逐渐有了一点体会,但不甚清晰,只好继续制造问题:)
YIJUN举了骑自行车的例子,说:“这么说试试看,所谓能力,就是,一个例子,当你最初练习骑自行车时,我相信,充斥你的主要是快乐,而不是要学会骑自行车不然父母会责怪同学会看不起上学会迟到。。。。”又说:“你的任何能力,都和你会骑自行车本质一样,只和趣味有关,与生存无关。 ”
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疑惑的。设想一个场景,我家里急需要一笔钱去做一个开销,这个时候,我的选择很少,甚至只有一个选择,去做一份事情,这份事情可能并不是我真正爱做的,但是,迫于形势,我得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否获得你所说的趣味呢?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Tue Mar 18, 2008 2:50 pm
guo真是糊涂。你获得知识难道依赖知识的载体吗?是否接受知识难道依赖知识的表叙者吗?面对客观知识,只是挑战你自己的领悟能力和辨别能力,此外,无它。
至于那个能否获得你的趣味的问题,那不是我的问题,也不是任何强迫你去做某件事情的外部任何一个人的问题,而,只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能不能获得趣味,单纯,只是你自己的能力的问题,如果你决定了去做那件事情。
Re: 生涯的问题
由 Wuzhideren 在 Tue Mar 18, 2008 3:49 pm
我来试着为guo解说一下。
我理解的yijun的意思是这样的,比如一棵树的种子发芽生长最后具备一个树的形态,其中必然经历很多不必要的枝节,一些叶子与枝杆可能是可有可无的,但我们不妨思考:是什么使得它最终长成的是一棵树而不是其它的古怪的形状呢?
如果我们不去事先假设世界的矛盾对立的特性,我们就很容易获得一个有力的理解事物的穿透力。如果归结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对于“有”“无”的基本的理解问题,我个人认为“有”“无”的概念是人类意识与思维的创世的神话,我们无法创造这个理解,但这个理解却是我们可以观察与感受的。yijun让我们抛弃一切杂念,专心感受于此,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发觉自己真正的力量,而不是在阐述一个基本的日常行为的准则。日常行为与此是没有关系的,尽管日常行为可能干扰或者促进你对此的理解程度,但本质上它们没有关系。
如果说日常的话,guo这里有一个误解,就是guo显然是预设了这样一个潜在的理解,就是,如果做到了如yijun所说的那样,是否我们在面临日常事务的时候就没有了“烦恼”,或者更甚,就可以少面对甚至不用面对这样的烦恼了?这显然是误解了yijun的意思。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俗事务中,不管你是富有或者贫困,社会地位高或者低,你这一生所要面临的临时性的问题基本上只会与你生命的时间长度有关系而与其它无关,所谓的凡俗事务是不会因为你修为的高低而数量有所增减的。不同的是,如果我们能做到yijun所表述的那样的话,就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内心的静定,甚至即便是处于更为恶劣的生存境地,都能够坦然而对。yijun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人的精神面的终极解决方案。他要告诉我们的也只是精神面的解决方案,不过他虽然没有告诉我们物质面的解决方案,他还是告诉你了,你的一切的理想与追求更好的物质环境的要求都是正当的。
关于yijun所说的能力的问题,趣味的问题,我认为是这样,guo所设置的场景已经限定了我们的选择前提,是直接与生存相关。而我认为,这个时候guo所说的趣味其实已经不是他自己所想要表达的那个“趣味”了。如果面临着生存与否这样的单选题的时候,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提起“兴趣”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生存的环境更为宽松一些的时候,人才可能去发展更高一级的趣味,比如艺术等等,这个时候,yijun所说的那个东西的力量才被真正的释放出来,你越是向着高一阶的生存境况走越是会体会到他所说的力量的重要。
这里,我想再说一下凡高这个人。按我的理解,凡高所以被艺术史重视绝对不是因为他悲惨的生活境遇,而且事实上他也绝对不是生活境遇最悲惨的一个。他所以被艺术史重视绝对是因为才华,尤其在色彩的成就上,他远远穿透了艺术史,以至于我们都拿不出几个旁的人来与其在此方面做比较(我这个评价有水分,因为我至今还没机会看原作,不过据我观察,大致上是这样)。在此前提下,我们再来看,凡高又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他如此横溢的才华在有生之年几乎没得到什么人赏识,除了他可爱的弟弟。此两种情境使得凡高在死后的世俗社会里得到了远远超越想象的特殊待遇,这里面是有着新闻里面的出位效应的因素的。而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凡高的生平就会发现,他其实真正是生活上的低能儿,艺术上的天才。家境并不差,还有个弟弟无怨无悔的支援他,而他的自杀,起因不过是弟弟财务发生临时问题,他断粮一个月而已,所以我实在是理解不了在此方面煽情的人,杀死他的并不完全是社会环境,而真正是他自己。而他真正值得同情之处是我前面所说的,就是他天才的艺术能力在有生之年没能得到世人的认同,就是这一点恐怕也得打点折扣,如果不是他那么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其实完全可以等到那一天的。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Tue Mar 18, 2008 6:53 pm
Wuzhideren说的对,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把一些本质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按照因果关系来考虑。庄子所谓“解倒悬”就是教我们砍断那些人为的因果。
Re: 生涯的问题
由 yijun 在 Tue Apr 08, 2008 6:23 pm
生涯的问题,真是一个很急迫的问题。请看现在的所谓xizang问题。
西方人亡我败我之心不死,这不是新鲜事,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这个部分没什么特别的,最需要深思的,其实就是,生涯的问题。
西藏在改革开放后,宗教出人意料地蓬勃发展起来,让我们现在开始尝恶果,而且未来的处理方案也不是很明确。
那我们就要问,何以西藏的佛教具有如此强烈的政治欲望和疯狂性?无它,藏传佛教给出的生涯问题的答案有偏颇。
那个偏颇的答案,也还是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因为西藏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以至于令人无法对现世的生活抱有实际的美好愿景,有心人可以去查阅一下西藏在几十年之前,历史上一直以来的平均寿命,以及毋庸多言的生活环境,就可以知道,那样的生活里头,叫人偏重来世,叫人把全部的美好愿景都托付给自己死后的谁都不知道在哪里的自己,是多么的顺乎人性的虚弱!因此藏传佛教在西藏具有如此的生命力和狂热性,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第一前提。
插一句,90年代以来,藏传佛教突然成为内地小资的消遣和崇拜对象,是另一桩饶有趣味的现象。
然后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我们已经有可能改变西藏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前提下,那个宗教是可以从内部加以改造,而且也必须加以改造了!
但,这个改造,只能在几种情况下出现:西藏佛教系统内部大智者因时顺势,做出大动作来,再来一个莲花生,这是从内的方向;再就是整个佛教的环境里,出现一个大智者,对藏传佛教加以再规范,这是从外向内的方向。这两个可能性都不大,剩下的,只能是政府有司者,能够有所为使得西藏宗教形式有利于朝那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估计,目前这种困局,还将持续几百年。
所以,生涯的问题,确实是很基本的问题,其影响巨细无遗。
Re: 生涯的问题
由 Lee 在 Tue Apr 08, 2008 11:28 pm
啊,我们的政治哲学出了问题,于是有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涯的问题吐蕃的问题以及无数严重紧迫的问题.真正的思想者不能不关心天下的问题,不能不谋求出路,"思想走在行动的前头就像闪电走在雷声的前头".道心人心,天理人欲,王霸德力,历史在这些张力的作用下曲折变化,无往不复,终始若环,允执厥中,贞下起元矣.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