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用几何直观描述的词汇,浅与深,以及相应的两系形容词,浅薄、肤浅、表面、...深刻、深奥、深沉...,来描述自我的精神状态。这在几乎所有语言当中,都是如此,例如英语当中的meager与deep,...,这一现象本身,表明了人们普遍认可存在这么一个判别标准,是用来衡量人的精神状态的,只是,还从未有人能够明确地阐述此一判别标准。
这里,除了要明确阐述此一判别标准之外,还要说明,自我在精神上的唯一无关于价值观的选择,就是,浅与深。
换句话说,现在,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浅与深。
浅与深,有两种场景:
- 一种是限于自我,自我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相对的浅与深;
- 另一种是用于衡量不同的人之间,其精神状态的浅与深。
在第一种场景之下,凡是受到习性制约的精神状态,就是相对浅的;凡是凌驾于习性之上的,则是相对深的。也就是说,每消弭掉一项习性,其状态就要往深的方向推进一步。也可以直接就说,深与浅,是对静的衡量指标。
在第二种场景之下,则只能进行私有的判别,并基于私有的判别,形成多样化的公共舆论。但是,静,实际上是一个跨越人际的绝对指标,因此,若是以此指标作为衡准,则不同的人之间,就是完全可以使用深与浅的描述了。
那么,深浅的问题,就归结到,对自我习性之感知与认知的问题上来了:每一个情景之每一个片段,你都可以被认为是受役于某些习性。问题只是在于,你是否感知到它们,并认知到它们。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彻底脱离习性的状态?
答案是,无法直接回答,因为,所谓习性,实质上就是我们终身修行历程中,唯一真实的抓手。
无言,不语,何以成为某一必要?
因为,言语到某个阶段时,看来就是一种习性。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