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浅类似,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当中,内与外,这一对几何范畴,也被用来描述精神对象。
内与外,在生成的进程次序上,最初始的形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一:自我与外部。
进一步,则是在中国的传统武学当中,内与外的范畴,其有严谨的基于体证的涵义,见下面的示意图,蓝色的区域,为内,黄色斜线区域,为外。所谓内家与外家之区别,正是在于其训练主体,是这里的内在区域,还是外部区域。
图二:内家与外家。
这两种看法,是渐进的抽象级别。图二是图一的进一步细化,而实际上图二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因为所谓内外,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体腔与运动系统的区划,而是以气血运行的源与流,为区划的。那么其进一步的生成,就是在图二当中所谓的外部区域,包括躯干、头部的表层与四肢,都出现经络系统,用于联络内外。
因此,本文并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抽象级别,而是随着体证的深入,来细化阐述内外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这种关系随着生成的进程,而复杂微妙起来的进程。
第一级
在产生的程序上,是先有了图一中的外部,也就是这个宇宙,然后,才产生其中的内部,也就是这个负载了自我的生命体。
这一生成程序上的次序,决定了自我与此宇宙的基本关系:生命体的初始创造者,是这个宇宙;而不是反过来。
这一基本事实,得到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深思者的体认,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Augustinus在他的Confessiones的开篇,即反复指出这一事实,尽管在他的理解里,那是一个人格化的造物主1。
那么,我们整个生存最深奥的疑问,就是,这个被创造的作为内部的自我,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创造外部。
这个命题,贯穿了迄今我们人类的整个进化历程,不管是生命体的进化,还是精神的进化,一以贯之。
- 1. Aurelius Augustinus ,Confessiones(394~400)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