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 von Trier的《狗镇》,在我的标准里面,应该是排第一的电影了。
先说容易说的形式。
电影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是直接展现人与人的关系。情节,对白,表演,画面,音乐,服装,场景,...都是为此服务的。特里尔,好家伙,直接奔这个本质,直接就给你这个本质,这个本质之外的其他,以至于画面,音乐,场景,...一概极简,乃至于只给你一个平面舞台,房子,家具,街道,公园,田野,甚至宠物狗,都被简化为舞台地面的白线。
这不就是话剧吗?不然,他的布景比很多话剧还简单,更重要的是,他用特写、近景、中景,远景,实现了话剧无法实现的虚拟空间构造:
你作为话剧观众,只能在一个固定的距离上,看一个固定的舞台空间,而特里尔用他自己身上亲自背着的摄影机,跟随着演员的表达,跟随着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时刻在运动着。尽管只是在一个空旷的舞台上,但他成功地做到了,影片开始不到1分钟,你就自然地进入了,那个20世纪初的美国小镇。
有人说特里尔这是一种电影形式的创新,我倒觉得毋宁说是,在直奔电影本质的同时,对形式的有意无视。
回头来看,诸多的那些追求电影形式的所谓大师们,特别是一大堆追逐那些大师们的大小导演们,斤斤计较于画面,光,色,景,服装,装置,。。。是不是显得很低能?
再说内容。
贯穿在特里尔的几乎全部电影里面的,是对人性的抽象探讨,只不过是采用最具象的形式-电影里的事件模拟试验:设置一个环境,放进去几个人物,然后看,这几个人物基于各自的人性,会发生何等相互作用,从而推进事件的发展演化。
当然,很多的电影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大师与小师的区别在于:这个事件的演化是否合乎人性的真实?事件中人物的设置是否具有足够的力度,足以在其所经历之事件的演化中,籍以揭示人性的深度?
特里尔在《狗镇》里面,正是设置了多个均极有力度的人物。
第一女主角,是一个社会既有秩序的叛逆者,但对人性的理解,一开始还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只是在经历了影片中的整个事件演化之后,才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男主角,是一个内心的观察者,但是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自我欺骗性,使得其私欲最终战胜了其浅表的道德,而堕入罪恶的深渊。
其余多个男女配角,都可以说得上是芸芸众生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极端环境下,都无一例外地滑向罪恶的深渊。
估计很多观众都会质疑,何以特里尔要把人性表达得如此黑暗?也会有李银河类型的观众自问自答,都是贫穷惹的祸,因为贫穷,所以滋生罪恶。
只能说,李银河之流,智识水准不达标,不应该被带入《狗镇》放影院。
贫穷,在特里尔手里,只是一个道具,正如特里尔在他的《Breaking the Waves》里所使运用的宗教道具、在《Idioterne》里所运用的精神病道具一样,是用于构筑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类型的极端环境,而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普通人扔进一个极端环境,然后看普通人们会如何面对考验:会有《黑暗中的舞者》与《Breaking the Waves》中的女主角那样的悲剧英雄;更多的,是一群群被剥光衣服的赤裸小人们。
特里尔就是如此不倦地从事于同一件事:告诉人类,你们的心灵状态,远非完美,轻易就可滑向罪恶!
因此,特里尔和尼采是同一路的人,籍由揭示人性的缺陷,而呼吁人类急求进步。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