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世界观,可以有多个等价的说法:
-我整个生存的基本态势;
-我在这里的全部意义;
-可以说得出口的,对一个抽象物体的描述。
这个抽象物体是籍由两个抽象步骤而获得的:
(1)把你所知道的一切东西都放进这个抽象物体;
(2)把你的上述动作(1)及其所包含的全部“知道”也都放进这个抽象物体。
然后,如果你试图用语言描述这个抽象物体,所说的就是世界观;我所能说的,就是我的世界观。
这个抽象物体,既然首先由我所知道的一切东西组成,那么我就得首先说明“我所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所知道”可以有各种不同程度,但总的原则是,被知道的对象进入我的行为空间。这样,“我所知道”的各种不同程度,就对应着该对象在我的行为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行为空间是一庞大的概念,不过可以籍由典型的例子,来予以说明。
“我听说甲有一个断言乙。”
这样“断言乙”就进入了我的行为空间。因为,首先“甲”已经占据了我的行为空间某一个明确的位置,也就是,我已经对甲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然后相应的,就可以对甲的断言乙,有一个相应的明确判断,从而使得断言乙,在我的行为空间也获得相应的位置。
“我把茶杯斟满了水。”
尽管这只是一个描述,但是,也潜在的包含了一些可明确出来的断言,例如,“水能够被倒出来”、“茶杯能够容纳一定量的水”、...诸如此类。所有这些,都直接属于我的行为,并且在我的行为实现当中,被描述。
正是在这样一个涵义上,“我所知道的一切东西”都进入了我的行为空间,并组成这个抽象物的第一部分。
这样组成的抽象物是个啥东西?如果仅仅只是一个集合体,并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还得有第二个步骤,核心的步骤:把"自我"也扔到那个抽象物当中去,让自我成为所有这一切物品的主体,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东西,只有成为“我的”1,才是有意义的。换一个说法就是,自我的驱动。
自我的驱动,首先是世界观之所以成立的前提。
我们为什么要有世界观?世界观对我们来说,具有什么效用?...所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只能归结到自我的驱动,才能获得解释。
所谓自我的驱动,在不同的场景,或者不同的环节里,还有一些不同的称呼,例如,意志,自觉,价值观,...
究其实,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概念,都是属于自我的驱动这同一个范畴。
自我的驱动,首先是由价值观支配的。
这第一个条件,就排除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由欲望和习性所驱动的部分。
- 1. 我的空间,所以我能运动;我的时间,所以我存在于其间;我的物理世界,所以我能窥探于其中细节;...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