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是让自己把心落下地来,踏踏实实的;落下来之后呢,进一步的就是更加精微化的三件事:无念,无相,无住。
为什么是这三件事?因为要做的这三件事,指向了在此地所必需破除的全部精神障碍,也是一切修行者,在知定之后,所必修的功课。
注意,是功课,而不是观念。
观念,常常只是被用来理解,因此,人人都可自称理解某一观念或接受或批评某一观念;但是,功课,只能是落实在行为中,落实在修行者整个的精神存在之中,而不仅仅是理解与接受与批评的事情。
如果说一直到此处之前,对于我的阐述,你都可以理解,然后,或者接受,或者批评,那都还算是合理的,因为,对于一系观念,你总是可以自称理解到了的。
但是,从此处开始,对于我的阐述,就不存在你是否仍然理解的问题了,而只剩下一个问题:你是否能够做到,是否做到了。
这就是功课,行此功课,是谈论此功课的必要前提,而未行此功课,则无从与你谈起了。
这一点,正是天下一切所谓宗教评论,一切所谓理解,一切所谓哲学,一切所谓思想,不得不就此止步的根本原因;若是某一个理解、某一哲学、某一思想等等,非得要勉强往前,非得要进一步地评论这修行者的功课呢?那就是与我往下的阐述,完全无关的事情了。
无念,无相,无住,是三个否定构词形式,但并非简单的否定,因为被否定的“念”“相”“住”,都并非可以简单否定的对象,而是人类精神领域非常抽象而复杂的现象体,对它们的否定,都不是否定黑而得白那样简单直观。
何谓念?
就是心思、心理层面显意识与潜意识里的念头,这种念头一般以短小的形式,有时以略长的形式,偶尔以稍长(半日左右)的形式,基本上充塞了人的日常时间。常见的例外,是熟睡无梦的睡眠期,专致学习的理解期,深入思考问题的沉思期,病态的昏迷期,等等。
那么,如何区分念头与非念头呢?
熟睡无梦的睡眠期好理解,是一种高质量的睡眠,念头这种生理机能被抑制,其对人的诸多不确定作用,也就自然被消解。
那么学习与深思,又如何鉴定其中的念头与非念头呢?
学习与思索行为,常常都是念头的形式,只是在进入特定的状态之后,才由念头形式转化为非念头形式。
这里所谓特定的状态,就是指无语言作用的状态。
语言,是一个用来标记念头的比较好的标记物,有了这个标记物,我们就可以相对稳妥地鉴别出念头与非念头之间的界限。这样,甚至在一般行为当中,我们都有可能发现,非念头,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事情,但,却是一件常人没有什么把握的事情。
不过,逻辑上,非念头,还可以包括病态的昏迷与熟睡之类,所以我们有必要另立一范畴,无念,来指称对于人类念头状态的精神超越形态。所以,无念,并非对于念头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精神机能涵义上的超越。
那么,怎么描述这种超越呢?
就是于念中而不念。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