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境界,必须有一个鲜明的阐述。1
这一阐述,用古人的言语,也用我的言语。因为,纯用古人的言语,无从贴近现代;纯用我的言语,无从展现源流。因此,我将摹绘一幅历史的长流,你我,皆在此长流中涌动,向前。
先秦诸子
对于先秦之思想流绪2,二千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大致的自我评述,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一段论述,“論六家之要指”3。
这一论述怎么来的呢?首先,司马谈最主要的学问背景是,“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然后在汉武帝建元元封当官期间,“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就发表了这一论述。
司马谈按照普遍的看法,把当时有影响力的思想划分到六个门派里面: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但是,他首先引用《易.系辞》的一句话,强调了一个全局态度,“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
这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态度,也是我把本系列文字命名为《中国道统》时,所袭用的态度。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态度呢?
因为如果我们横向比较的话,人类直到今天,还盛行着大量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容不下异者,直至以刀枪相见,生死相逼。而几千年以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已经确立了此一最超然而宽容的态度,成为中国思想的一个根本:“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天下众生,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表象上看,是各有各的想法;天下众生,最终是走向同一个目标,尽管看起来,是走在不同的路上。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永恒的态度呢?
因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揭露了人类的本质:这个处于进化路途中的物种,尽管一直、且将永远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但总是存在一个确定的共同方向。
这样一个结论,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了,要获得证明,可能需要人类全部的知识与理解力量。所以,不管你是否能够接受,我们暂且记住,这句话,表达的是中国精神的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思想之流,是如何在这个基本态度之下,流衍。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春秋战国时期,历来有诸子百家的称呼,其实并不是说,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而是指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出发点,由此而导致,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也可能有相近的回答,也可能有的关注,有的根本不关注。其中最有影响的六家,司马谈的简评就是: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随后,司马淡又更进一步扩展评论了一下:
所谓阴阳家,其核心是一种完整的深具辩证精神的自然观,某种意义上近似于现代唯物科学自然观,因此极端强调自然律则的客观性,不过司马谈也指出,这种客观性的前提,是律则的准确程度。如果我们获知的律则并非准确,那么,就无法避免出现例外;也因此,阴阳家言,有时会过度拘束人。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所谓儒家,则专注于世俗社会之行为规范。这一世俗行为规范乃是一历史与人情的混合产物,并且得到了系统的文本支持。与现代法律体系相比,它具有更为广泛的覆盖面,属于中国世俗社会的极度成熟产物。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所谓墨家,则是一过于超前的生态主义者,把人还原到物种的本色,还原到生态系统中一个固有生态位的角色,以求禁制人类对于自身能力与权力的滥用。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長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