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谓“空”,一定程度上约略等于道家所谓“无”,当然,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差异了。
空,是佛家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但,正是在这个基本看法上,绝大多数人总是逡巡难入,得不到正确的理解,或者说,体悟。在这个意义上,佛家所谓的修行,何尝不是一个试图正确领悟“空”之涵义的进程呢?
这样一个局势,根本上决定了,如果试图用一篇文字,即可令读者了知“空”的涵义,是徒劳的。但是,文字,总是有用的舟筏,如果使用得当。
一般而言,空,被佛家用来表达一种否定态度,对人类几乎所有常见心思的直接与断然的否定:你此刻如此这般感受与思维,是虚幻空无,毫无意义;有,或没有;发生了或没有发生,毫无差别。
上面这个结论当中,包括了三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1,“几乎所有常见心思”,那么,有什么样的人类精神活动,可以不包括其中呢?
2,否定的对象,仅限于人类的“感受与思维”?
3,毫无差别,是针对什么而言?或者说,这一个虚空是否存在其对立的实在?
倒过来讨论。
3,对一个东西的否定,内蕴着对另一个东西的肯定,否则,这个否定如何成立呢?虚幻也好,无意义也好,内蕴的肯定就是,肯定一种实在,肯定一种意义,而佛家给出否定的目的,正是希望你因此而获得那个被肯定的东西,所谓“静”或“诚”,正是用来描述那个获得肯定的状态。
2,是的,否定的对象,仅仅限于我们人类所生成的种种感受与思维,其中的绝大部分。剩下的,则是:
1,我们人类可以展现正道的部分,不包括于其中。
这三个问题,其实正是佛家的全部要旨之所在:佛家四諦,苦、集、灭、道。
我们每日每时每刻的感受与思维,其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这个苦,这个集。不要以为你现在很安逸,很闲适,就不是苦,其实,正是苦的酝酿阶段,因为,飘摇于物,沉浮于外的心灵,恰好是在撒下苦的种子。
因此,要灭,也就是把它们都否定掉。
然后,可以剩下的,你可以安居的,需要肯定的,只能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所以简要而言,空,就是否定人生的苦之集,肯定自我的正道。
但,真正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体认到人生的苦之集,如何证悟到自我的正道。
人生的苦之集,与其说是一种基于常识的评论,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可能性的相对评论:如果你可以做到更好,那么你现在就是苦;如果你无力做到更好,那么你常见的选择就是,认贼作父。
认贼作父,是如此的常见,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体认到,自己所处的这一境地,是何等的惨烈。因为,当我们声称,“人生,...,就是这样的。”基本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永远丧失了一个自我超越的可能性,那唯一的可能性。
新评论
12 years 41 weeks ago
12 years 41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3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