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arXiv上看到一个显眼的大题目:How and Why the Universe Began( http://arxiv.org/abs/physics/9904054 ),呵呵。
有意思的问题不在于民科现象,而在于,思维何以属于一种普遍的爱好?而思维是否具有好一些的能行性并不重要,世界上凡是属于多粒子系统的现象,本来就是具有内在分布的。
这个问题令我想起将近1岁的小侄女,这一段总是强烈地要求获得打电话的实践机会,一旦抱住话筒,她可以叽里呱啦地用爪洼语说上1小时。
很难说她单纯只是要模仿,好奇和实现,简直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要求。
为了一个专致的目的,暂且剥掉一般所谓民间科学当中参杂的功利驱动因素,一个思维事件的展开,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个内在的驱动因素的。例如那个大题目,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典型的驱动力:呈现在日常言语当中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呈现在日常言语当中的”问题呢?
个体的认知发生历史大体就是这样展开的:首先由无语言能力的婴幼儿时期进入的是日常言语世界,这个世界的大体构成是在儿童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字阅读和环境体验,可以使得个体非常自觉地建构这个所谓日常言语世界。显然,只要是正常的儿童,其日常学习能力是很少受到挫折的,不管是通过环境交往还是通过文字阅读。
在部分儿童那里,第一个可能的挫折,是发生在思维能力的某个精致化要求上,例如数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方面的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大量的素材。
恰好,科学,是我们今天这个教育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思维训练规范,这里我不去分析这个规范本身的特性,而是只考虑这个训练规范所起的一个遴选作用:个体或者停留在日常言语的世界,或者,或多或少地在超出日常的知识环境支撑下,具有相应于该环境复杂性的理解能力。
在这个视角下,所谓的民间科学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竭尽所能了。
问题仍然是:人试图理解,这个事情的涵义是什么?
[[Lindemann的争气故事]]
新评论
13 years 1 week ago
13 years 1 week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