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经从内容来看,应该是非常早期的功法著作,很多人认为是唐代作品,因为有唐人幻真先生为此经做的注留世。
胎息经全文很短,先给出全文: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
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再逐句解释:
胎从伏气中结
胎,是本文的一个中心范畴。先不论其为何。先看伏气。
伏气的伏,使用了修辞,大体的意味是:常常我们行走在大地,对大地并无特别的感受;如果,你现在匍伏下来,真正趴在地上,是不是才有了特别的感受呢?
我们对自身气的感受,常常也是如此,尽管它时刻呼吸流走于此生命之机构窍穴,但我们并无太多感觉;唯有此气息“匍伏”下来,获得对于自己最沉厚的内部感知,才可谓伏气;而所谓胎,正是在这种长期的伏气当中,形成。
气从有胎中息
在胎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在胎很明确地形成之后,内气的呼吸枢纽,就是胎了。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
这个生命机构(身)的生死,从气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这样:内气流注于身,就是生;内气不再流注于身(仅仅可称之为形),则只能是死了。
当然,这里使用了一个明显的内外概念:入身来,离形。以凸显其二元化观念:赋予生命机构以生命的,是神;这神,具有超越此具体肉身的意义,因为,它属于这个宇宙的一个秘密。
知神气可以长生
既然神气是生命的超上主宰者,那么,如何获得神气的健旺呢?知,关键是知。
这里所谓知,知识、认知、感知,都只是其最粗浅的部分,在这些涵义的层面上,并不能真正做到知神气。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所谓知的要点,就是养。而养的要点,则是固守虚无。
这个原则,是道家最直接而最深刻的秘密。你对这个秘密的领悟,不在于你能够说得出多少个虚无的同义词,而在于你能够感受到多少种虚无的感觉。
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
这两句是行功的概述。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功法的要点。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
对于行功的进一步阐述,必须与“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合观。
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至此,就有了胎的模样了。
胎,仍然是一个修辞用法,一个比喻。
作为比喻,其借义有二:
1,位置。一般之胎,位于腹部,而腹部,乃人体重心所在,当然,这不是重点之所在,重点在于,腹部有发达的神经丛,是气血修养的一个中心。
2,十月怀胎,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此胎亦然,是一个长养的状态,无养不足以成胎。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时间计数原则,所谓功,点滴之累计而已。
在本经中同时使用的是神与气两个概念,而不是同时使用精气神这三个概念。按照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定义,“精者,灵智之名;神者,不测之用;气者,形相之目。”1此三者分划良好,那么何以本经没有出现“精”呢?
其实,精,就是本经的“知”“胎”背后的东西。
- 1. 王阳明:“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