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4个月的小侄女见到我总是要“飞”,就是叫我把她往上抛...
今天中午给她飞了几下,再把笑呵呵的她放下来,突然,她接下来的反应令我吃惊:
她“哇”地咧嘴就哭,转身就往地上趴下作抢地状...
我心下一惊,这不就是道德的原始发生吗?
当然,她哭了几下,无效,又起身往我身上沾,还要飞!
道德的婴幼阶段,就是道理。
小侄女能够听懂某些常见的意思,也善于叽里呱啦音节鲜明甚至有韵律地说她私人的语言,但于我们的语言,还不能清晰地说一个词汇。
也就是说,还没有基本的跟她讲道理的条件。
但是,她这种行为上的涵义表达,正好表达了原始的人性反应。
回头看对于成人世界而言,何谓道德?
任何道德显现的场合,都必然含有一个要素:个人利益或者个人需求。
道德的评定,总是以对于个人利益或个人需求之超越程度为尺度的。
对于婴幼儿而言,其需求是绝对第一性的,是完全不需要附加一个理解过程的。
但是,当其需求之满足受到干扰时,其反应也是第一性的吗,也是不需要附加理解过程的吗?
未必。
婴儿出生的第一需求是食物。这个范畴的需求受到干扰,一般意味着会导致其生理不适反应,例如饥渴,因之而生的啼哭,更多的应该理解为纯粹生理反应,而不是情感反应。
情感的起源或发生,应该是欣快,愉快,快乐。
对婴幼儿的逗乐,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毋宁说是一种唤醒,对于其情感机能的唤醒。
表面看来,人类一律地采取完全同质的笑和哭作为对立表情,是挺令人迷惑的:同样是脸部肌肉的紧张,同样需要发声,也同样有可能导致流泪,何以被用来表达绝然不同的涵义?而且是所有人天生的选择。
是不是因为出于模仿呢?
婴儿出生的第一个表情,绝大部分应该都是哭,那么第一次笑呢?是出于对其视觉对象的模仿?笑和哭那么相像,怎么没有略为出错地用哭来模仿笑呢?
扯远了。
回到原题。她运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没被满足,在时间上是靠后,并且是由经验而逐渐加强的。即肯定是意识到,自己的哭,能够导致问题的解决。
随着行为能力的增强,她不再只是拥有哭作为唯一的行为语言了,那么她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就可以采取除了哭之外的其他行为。
且慢,何谓不满?
不满具有主动性,即带有预期的行为。
因为没有吃饱睡足而哭,是生理不适的直接反应;但愉悦需求,作为一个心理预期,没有获得实现,然后采取哭的行为,则是进一步的心理预期:这个行为会是有效果的。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