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在如何做正确的精神心思修证上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就是所谓因明之学。
阅读阿罗频多,我们必须是采取一个修证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来看看,因明学可以教我们点什么,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如何阅读阿罗频多以及相类的内典。
一切内心思量,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用于与人沟通,一块是用于自我的领悟。
用于与人沟通的,又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立”,另一类称为“破”,顾名思义,可以粗略理解为立论与破论,就是说出你认为对的话语,和,反驳你认为不对的话语。一般佛典里面的称呼,是“能立”和“能破”,很微妙地在前面加个能字,大体就是描摹你将发言而未发言之际的情态,因你能,而生此话语。
用于自我领悟的呢,也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现”,另一类称为“比”。现,可以粗略理解为:你,现在,此刻,的全部感受;比,可以粗略理解为由此及彼的思维之行走。一般佛典里面的称呼,是“现量”和“比量”,用来指你内心的状态与感受的总和。
进一步,立,破,现,比,都有其相应的出错的方式,因此,再分别在此四者前面加一个“似”字,得到:
立,破,现,比;
似立,似破,似现,似比。
此八大类,基本就概括了人类思维所能够处的各种状态,此所谓因明八门。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比较轻松点说,与阿罗频多交谈,或阅读任何内典,你都需要尽可能地调动这8种思维力量。
具体而言:
立,就是述说你所赞同的,或者由阿罗频多的话语而生的话语;
似立,就是看到作者或自己很正确地说了一句话,反问一下真的那么正确吗?
破,就是反驳你认为的错误话语;
似破,就是指出有错误的反驳;
现,就是尽可能地贴切描述你的此刻感受;
似现,就是尽可能地剖析你或他人此刻似乎是有其实并不是真有的感受;
比,叙说从你的现有感受到别人的观念,或者从别人的观念到你的更新的感受,是如何走过去的;也就是你怎么从一个想法或感受得到另一个想法或感受的,这个得到的过程是否可靠;
似比,叙说你或他人思维行走的纰漏。
如此,就是在思维上,尽责了。
这思维最关键的,是现和比,就是要抓住自己此刻的真实感受内容,绝对诚实不虚诈,这里所谓的虚诈,包括使用自己并不知究竟意的词汇。这,也就是所谓亲证的外面那部分涵义。
***********************************
In Rajayoga the chosen instrument is the mind. Our ordinary mentality is first disciplined, purified and directed towards the divine Being, then by a summary process of Asana and Pranayama the physical force of our being is stilled and concentrated, the life-force released into a rhythmic movement capable of cessation and concentrated into a higher power of its upward action, the mind, supported and strengthened by this greater 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body and life upon which it rests, is itself purified of all its unrest and emotion and its habitual thought-waves, liberated from distraction and dispersion, given its highest force of concentration, gathered up into a trance of absorption. Two objects, the one temporal, the other eternal, are gained by this discipline. Mind-power develops in another concentrated action abnormal capacities of knowledge, effective will, deep light of reception, powerful light of though-tradiation which are altogether beyond the narrow range of our normal mentality; it arrives at the Yogic or occult powers around which there has been woven so much quite dispensable and yet perhaps salutary mystery. But the one final end and the one all-important gain is that the mind, stilled and cast into a concentrated trance, can lose itself in the divin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ul be made free to unite with the divine Being.
在" 罗遮瑜珈"中,所采用的工具是心思.我们寻常底心思,起初是加以训练,纯洁化,导往神圣"存在体",其次由"体式"与"调气"的综合程序,我们的有体之生理力量是宁静化了,集中了,生命力量发为一旋律底运动,能够止息且集中为其上升作用之一高等权能,而心思,为其所安止的这生命和身体之集中与更大底作为所支持而且增强,本身便涤除了其一切不安和情绪,与其所习惯的思想波浪,解除了外诱和散漫,得到了最高底集中之力.摄敛于一凝集之定境中.这训练所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属时间性,一属永久.心思权能在另一集中作用中,发展出知识的异常能量,有效能底意志,接受的深沉光明,思想辉射的强大光明,全然皆出乎我们寻常心思的窄狭范畴以外的;它达到瑜珈的权能或玄秘底权能,许多不必要底却也许是无害底神秘之说,皆交织于其次的.但是唯一终极底目的,唯一最重要的收获,便是心思既止寂且投入集中了的定境中,能自失于神圣知觉性里,心灵乃得自由与神圣"本体"结合.
--徐梵澄译文
Rajayoga (好几种翻译名:王瑜珈/冥想瑜伽/...都不如直接音译)所针对的是人的心思这个部分的机构。心思,起初,并不是一个含义边界明确的概念,因为确实,我们自己的心思,尚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生长出来了的一项生理功能,换一个说法,我们的心思,强烈地依赖,或者说还留存着脱离于自我认知视野的管道,直接与其底下的基础功能部分相连,并部分接受其底下功能的主宰。例如,我们日常心思的很大部分,是惰性、是散漫、是不安、是诱激...凡此,都是低于心思的神经部分的正常功能。
这样一个粗朴的心思体(ordinary mentality),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基础,无论凡愚。而我们人类唯一的机会,正好是在于,这个粗朴的心思体,单纯依靠它自己,都具备一个可能性,就是简单地升起属于它自己境界的圣念。这就是全部的机缘,但此哪怕是微弱的机缘,也是足够了的,历史上,我们很大一部分向上的人,一直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但,如此粗朴的心思体,是难免滞重的,因为它尚未从我们的生理体中足够独立出来,因此一部分人自然的选择,就是再次面向自己的生理体,为了此心思提升的目的。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导引”、“气功”、“Asana”、“Pranayama”等等的起源。
在心思目的的指引下,这种努力是有可能收获一稳定的成就,就是这里所谓的高等权能(higher power),然后在这样的一个成就的基础上,或者说就在此成就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思体开始发生实质性的成长,这个成长具体如何达致暂且不表,但其效能,在一路上都是卓然可观的。阿罗频多在此的描述可谓面面俱到:
* 超常的知识能力(abnormal capacities of knowledge)
* 有效的意志能力(effective will)
* 深澈的感受(deep light of reception)
* 强大的思想(powerful light of though)
这四者的划分是非常允当的:知识能力,指从我们最初的认知开始,到对事物的深刻体认;意志,有关于我们的目的与执行;感受,是知识能力更深层的部分,是更多的属于我们内在修证的部分,它能够决定我们对一切的直观领悟;思想,当其具备强光辐射的能力时,就已经是超出思辨、语言和逻辑的泥潭的范畴了,也可以说,那样的思想,正是我们平常的思想所梦寐求之的自由之境。除了这四个方面,我再也想不出,在此心思体的进境当中,我们还能收获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但,历史上,还存在种种的物事,据说也是可以被收获的,各种宗教和流派具有类似的说法,在此,就是阿罗频多所谓的“瑜伽的或玄秘的权能(Yogic or occult powers)”,对此,阿罗频多的评价很允当,“不必要的,但也可能是无害的(dispensable and yet perhaps salutary)”,终究,这些只是临时的(temporal)。
最后,此路将走向何方?其愿境就是,此心思体达至其至高的境界。阿罗频多的用词,神圣本体,是the divine Being。当然,这个概念的用词,并不能表达什么,至多,也只是在说,你那个起初的圣念的未来归宿,其具体内涵,不是我们此刻所要、所能谈论的。
新评论
13 years 26 weeks ago
13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30 weeks ago
14 years 30 weeks ago
15 years 1 week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