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猿亚目分为阔鼻下目和狭鼻下目,这个分化只是地理隔绝的结果。
1,阔鼻下目
现分布于南美。典型为蜘蛛猴\Ateles.
蜘蛛猴特化为在树顶林梢采果觅食。相较于智人能够使用工具采摘果实,蜘蛛猴等其他树栖类人猿都是通过发展身体运动机构来获得果实采摘能力。
显然,同样是做到采摘果实,但是通过使用工具,还是通过特化运动机能,这个选择的属性究竟为何?可能,类人猿的早期进化历史,就出现过这样的关键性节点:是走单纯的运动机构特化的方向,还是走大脑复杂化的方向。
阔鼻下目在南美的分化显然不如狭鼻下目在旧大陆的分化来得丰富。最重要的是,没有出现更高级的人猿科。这也许是值得提问的。
2,狭鼻下目
大概3,500万年以前,狭鼻下目分化为两个总科分支:猴与人猿。
猴总科:
--疣猴亚科\Colobinae-被认为属于直接从最早期猴总科延续下来变异最少的猴类,现已特化为树栖食叶猴。
--猴亚科\Cercopithecinae-始于中新世,到上新世已经分类繁多,延续至今,都成功地适应于各种生态小环境,但这种适应,依然主要是依靠运动机构以及相应的感知和消化机能的特化完成的。
至此,灵长目还处于猴的境界,但如果拿类人猿亚目下的猴与原猴亚目下的猴相比较的话,一个关键的进化要点是:
类人猿亚目下的猴类对其幼体在行为上有更周全的照顾,其意义不只是在于提高幼体的存活率,更在于幼体的行为学习期的延长,意味着习得性行为内涵的增多;
猴群开始具有鲜明的母系特征;
母猴与子猴禁止乱伦;
主要的猴类仍然生活在森林之中,但有少数狒狒和猕猴类,也能够适应草原,并调整其社会行为模式,这表明了在分化出人猿总科之前,类人猿是具有走出森林的能力的。
3,人猿总科
人猿总科分为三个科,这三个科之间的差异远小于它们各自与其他所有灵长类的差异。
人猿总科:
----长臂猿科\Hylobatidae
--------长臂猿类\Gibbons
--------合趾猿类\Siamangs
----猩猩科\Pongidae
--------大猩猩\Gorilla
--------黑猩猩\Chimpanzee
--------猩猩\Orangutan\Pongo pygmaeus
----人科\Hominidae
3.1长臂猿科
根据牙齿与颅下骨骼的形态比较,人猿总科最早很可能是树栖食果类,行为上接近于四足并用的荡臂者。因此长臂猿科可能是早期人猿总科中延续树栖生活,并且进一步特化为林间生活的部分。
相较于同样生活于树枝上的原猴、蜘蛛猴以及猴总科的其他种类,长臂猿可能由于大脑的发达,其在树枝之间的臂行法(brachiation)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这种行为技巧的后果是,使其走入了一个社会模式的死胡同:
----长臂猿的运动中,75%以上为臂行法或荡臂法,25%为树上的四足或两足行走,并几乎从不下树;
----一对雄雌长臂猿及其幼猿构成一个社会群,占有大约1/4平方英里边界明确的觅食领地,雄雌体身体特征差别减弱;
也就是说,臂行运动技巧的发达反过来使得其社会行为趋于最大的保守,并对森林有最大的依赖。
人猿总科的早期分化出长臂猿来,是进化的一个歧途,即在大脑条件已经超出猴总科的前提下,长臂猿仍然走向森林的华盖层,导致其生境更加受到拘限。
这条进化线路的一个可能环节是只有化石的旧大陆的上新猿亚科(Pliopithecinae),一种尚不能臂行但荡行的四足并用食果猿。一个猜想是,在很成功的猴类的竞争压力下,走上这条路线的人猿发展了更纯熟的臂行法,从而更成其为局限于树枝之间的不归路。
3.2猩猩科
猩猩科显然没有追求臂行的技巧,即使是严格树栖的猩猩和也能在林间荡行的黑猩猩。
猩猩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等地的热带雨林。其解决严格树栖与体重远大于蜘蛛猴的矛盾,是采用了四肢都具有手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案,因此把它和被隔离于南美的蜘蛛猴相比较是有意思的。
猩猩是如何特化出来的,其进化路线尚不明了。
大猩猩现在只生存于刚果西部平原的低地地区和东部高地地区的热带雨林中。
大猩猩和黑猩猩的运动方式都是所谓指关节拄地行走类(Knuckle-walking),只是相对而言,黑猩猩更为灵活,也擅长在林间荡行。
黑猩猩现在只生存于从塞拉利昂到坦桑利亚的热带雨林或森林边缘或开阔林地。
新评论
12 years 42 weeks ago
12 years 42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3 years 46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