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立场就是,修为,也就是说,我们走向道的历程,本身就是客观知识。也因此,我在这里试图阐述这个知识-思想-精神的进程。
而这个结论本身,就是我所认可的终极的大乘。相比之下,佛陀所称许的大乘,还不是究竟的大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迄今为止,种种的知识形式里面,只有作为客观知识之典型的科学,具有最保真的最有效的传播性质。所谓最保真,就是说透彻到知识的层面之后,传播过程中的误解和歪曲的机会降到了极少。所谓最有效,是因为知识的传授具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而语言,正是我们传播任何信息的终极工具。
相比之下呢,所谓的方便法门,固然巧施方便,但不能增根本智慧,因此我予以遗弃。
眼尖的人,或许会看到,我这个结论:修为本身就是客观知识,唯此为终极的大乘之道。是要扬弃过去的全部宗教,乃至由那一切宗教延伸出来的思想与精神。
精神的修为者,应该是自然生长出来而超迈普通人群的少数人,而不是出于任何其他缘故。这也就是我一直强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省视清楚一件事:自己是缘何而起意修为的。
但现代的丛林制度之下,自然生长的修为者非常少,主要都是出于其他缘故,例如在XIZANG那种环境,毋宁说是某种职业。而显然,出于这些缘故而出家者,是没有资格获得其他人的供养的,因为,或者他们是伪饰者,或者干脆就是患者。
进一步,可能会有人说,我一方面反对出家,另一方面鼓吹放下一切,岂不矛盾?
反问你两句:只有出家才能放下一切吗?出家真正是放下一切了吗?
答案都是,否。
因为是否放下,和出家,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
众生平等,普度众生,云云,其实是违反历史的客观现象的,也根本不是历史的目标。
历史,远比任何道德原则,要微妙。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认为现代生物学,尽管可以说是浅薄的,但是我可学的,就是说,是属于可以被我学习、批判和发展的,而佛陀关于生命历史的学说,或者其他任何宗教关于生命的学说,例如所谓六道轮回之类,都不是可学和可发展的,就是说,不属于可以被我学习和被我发展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1,精神是能够具有终极的意义的;
2,个体是有差异的;
3,个体的差异甚至是必须的,不可抹平的;
4,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也只能为自己负责;你希求一个神圣的带路人,或者你认为自己可以作为神圣的带路人,是同样的荒谬,同样地违背人的生物之历史发展之本性;
5,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最好的方式,还是借助知识,即某些人发现知识,某些人因此而获得知识;依靠某些人对某些人的个体存在的模仿或树为榜样,是抹杀人的自立自为之本性的,不管是对于模仿者还是对于被模仿者。
6,经由尚未成熟到知识层面的思想上或精神上之感染,而达到思想或精神的传播,都是不可靠,甚至危险的,都是内蕴极大之缺陷的。缘由已如上所述。
7,众生平等,普度众生,云云,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唯有把精神贯彻到知识当中去,才是究极的大乘,终极的大乘。
最终,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己一个人,无惧站立于整个宇宙面前,而不需要任何依仗。
这,就是我这一系言说,所竖起的一个目的,当然,我知道,历史的事实不是这样的,过去未曾如此,未来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试图完成的言说,就是一剂药物,仅供需者取用。
至此,我不知道是否给人一个印象:我一方面声称从知识到思想,再从思想到精神,是一个高阶上升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声称,精神只有表述为知识,才是终究的大乘境地。也许,会有人说,这里面难道不是有矛盾吗?
谈何矛盾,只是两个不同的进程而已。
1,有认同前一个叙述的人,会认为后一个叙述存在问题,正如guo提出过的,一个没有实际境地的人,如果只是复述一段知识,是否就是可信赖的呢?
是的,假设存在一段经文,是过硬的精神知识,那么任何一个人,一字不变地念诵出来,都是值得任何人听取的;但,一旦念诵者哪怕只是变更其中的一个字,都会令人起疑问:他是否真正理解了该知识,乃至于他能够保证其变更字句,没有损害或者变更知识的内涵。
是的,这就是知识这个形态的信息之要害所在。
一开始,我已经略微解说了,知识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是精神。也就是说,知识与精神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非同一般的血肉关联。一个知识,对于一个精神抵达恰当位置的人,是可以多方表述,无害于知识的精准表达;而对于一个精神并未抵达其位置的人,他稍微变更一点对于该知识的表达方式,只要不是严格地念诵原始文本,那多半,他的表达就是出错了的。只是,这个错,对于知识的学习者,一般是难以辨识的。
所以,知识这种信息形态,既是某些人的自由阐述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某些人鲁莽伪错的结果。
所以,知识,是自然的学习对象,但绝对不是一份保证书,保证你得到知识背后最恰当的东西。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