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好,假设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做一个残忍的理想实验,就是把一个新生儿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只靠一根输送营养的管子,保证其不至于饿死,不考虑任何疾病的可能性,也就是保证他能活下来,但不许可他获得任何一点来自躯体外部的东西:感知,信息,交互行为,。。。
请问,这样一个人,具有自我吗?
如果说,自我,就是在躯体内部,那么他理应,即使没有任何外部交互过程,也保有自我的。
现代生理学可能会辩解道:人是需要一个发育过程的,并不是说出生就具备了完善的自我的,还需要从新生儿开始,不断通过和外部的交互过程,而获得各个方面的发育。
所以,即使是现代生理学,也还是承认了,自我,心,必须经由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才能成立。而并不是说,给出一个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然后再配属上相关生命支持系统,例如,供应血液营养的系统,进行机械包装的系统,传输外部信息的系统,等等。然后,这样一个得到保障的大脑,就可以具有自我。不可能的。
那么,自我,是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存在于躯体之外呢?
站在一个实证的角度,这是一个明显不成立的结论,因为一个缺乏大脑的人,显然基本的生命都不足以成立。大量的大脑损伤,也明显导致个体意识与精神功能的缺陷与干扰,因此,一般我们都承认,没有这个大脑,意识就没法存在,除非,我们先验假定一些超自然的前提。那就是属于我们现在基于实证的讨论话题之内了。
那么,按照我们思维的逻辑,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里面,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在中间。
是的,权且,我们保有此一答案,自我,只是存在于一个人,与其外部世界的交互界面上。
这是一个经过适当抽象的叙述。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经过适当抽象的叙述呢?
因为所谓个体与外部的交互界面,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外部皮肤以及外部器官构成的面,不是这个空间可以定位的面。
这个交互界面,最基本的要素,是行为。
我们的每一个呼吸,是行为;
我们睁开眼一看,天亮了,这个念头一起,是行为;
听到身后喇叭一响,要避让,这个念头一起,是行为;
饿了渴了,得弄点吃的喝的,是行为;
要赶上前面那个人,都走快些,是行为;
。。。
所谓自我,正是体现在这每时每刻的行为之中。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总是由自己的身体提供支持,支持你迈出一步,支持你拿到什么,支持你想到什么,支持你所有这些得以遂行的生命本身。
但是,你的行为,一般都是向外。
现在,你给我坐着不动,然后你命令你自己的心跳加快一倍。
你做得到吗?做不到,除非你外面去狂跑一圈,或者其他什么法子。
这就是说,我们没法像随意做到自己伸手握手那样,随意支配自己躯体内部的部分,只能通过一些特定的外部行为,因为我们知道那些行为能够导致某些内部后果,从而间接影响自己躯体内部。
这就是人类一切所谓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
当然,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则是试图对躯体内部贯彻以外部行为:哪个内脏坏了,直接切掉坏的部分,或者换一个他人的。只是,即使如此,还是得依赖躯体自身的一些规则:被切掉的内脏剩余部分具有代偿能力,使得残留部分也能行使相关功能;换进去他人的,躯体得有适应能力,否则会排异。即使使用蛮横的药物,抑制排异本能,结果常常就是,让剩余的生命,消耗在混乱与自残过程中。
所以,现代医学,是下下策。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可能的上上策:籍由身心关系,来发展躯体的智慧。
这个世间我们觉得是相互冲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由于我们不能同时站在各自的立场,来加以理解。
现代生理学,和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生命的理解,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冲突状态。
一种立场:
人的构造,大体就是外表一层壳,这层壳主要由肌肉和骨骼撑起来,履行行为功能。
这层壳的里头呢,是内脏,包括大脑,则履行生命的其他功能,使得这么一个个体,足以在世间,以具有行为能力的状态而存在着。
显然,在这个立场下的景观里,四肢加外壳,还有感官,尽管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界面,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确实,一个人可以断掉四肢,而很好地存活,但其躯体内部的任何一个器官,一个都不能没有。
然后进一步,人体从内向外,以皮肤为界,是相对外部世界的一个独立系统,正是基于此一角度,我们才可以说“人与外部世界”,才有这样一种分别,才有我们语言里面常用的这类词汇构词法,“内在”、“心里”、“外界”、“身外”。。。
另一种立场:
首 先,“人与外部世界”的分界,并不如上一种立场那样鲜明。人的躯体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各种属性,按照某种属性,躯体的某一部分,是直接和自然界其他某一类事 物是同体同质的。借用数学词汇,这就好像采用另一种等价类关系,来对事物进行划分,或者说,另一种分类法:上一个图景里,人的肝脾属于人的一部分,土木则 属于自然界的东西;在此图景里面呢,肝属木,脾属土,也就是肝和木在某种属性上是一致的,脾和土在某种属性上也是一致的。
这就是中医里面阴阳寒热湿燥等范畴的起源,也就是中医本草学说的根基:为什么不同药性的药物,加以配伍,能够治疗某病?就是因为药性与躯体脏器状态的生克配合。
这也就是传统修行理论里面气脉经络运行方法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脉有阴阳,周行炼气,即可内实五脏,外润肤腠。就是因为五脏六腑都有五行六运的自然属性。
进一步,在这种立场的图景里,人体的四肢与那层外壳,绝不仅仅是承担运动技能的外壳,而是布满井穴和经脉,籍由导引与针灸,完全可以直接调整五脏六腑的状态。
其实,只要我们认为这两种立场都是合理的,就找得到办法,得到一个更深刻的图景:
仍然保留个体与外界的交互界面,因为,我们的一切思维、意识、观念...无不被限定于此界面上,本质上无从超越此界面。
然后,对于这个个体而言,这个界面把整个宇宙分成两个部分:内部,和外部。
所谓内部,就是构成该个体的物理成分,内脏、大脑、感官、运动系统...
所谓外部,就是整个宇宙的实在,除了上述内部。
那么交互界面呢,只存在于内外的交互作用中。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所谓“自我”,其实正是整个外部作用于内部的结果!而所谓内部,单独来看,只是一些物理器具的构作,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这个图景最核心的秘密。
在这个图景里面,上述相冲突的两个图景,分别有其意义,也分别具有其有效性,两者之间的冲突,也消弭于无形。
聊做一画示意此图景:
身与心的关系,还有一个我更喜欢的道家的说法,就是,天与人的关系,所谓天人之际的问题。
用这个说法,图景就更清晰了:我这个人,生于天,活于天,归于天。
生于天:
我怎么来的?物理上,我的所有组成,一开始是来自父母,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母亲身上那颗受精卵的分裂后代。
后来的发育,物理上,是因为我不断进食,天地之间的种种食物,同化于己;精神上,则来自我们的传统和环境,加以自己的转化。
且慢,这个“自己”是什么?说到底了,我知道,这个“自己”,无非只是对“天”的顺化。这个“自己”里面非顺化的东西呢,观念也好,观念的某种倾向也好,意念也好,思维也好,只要是非顺化的东西,本质上只是空幻泡沫,无效行为。
所以,这个“自己的转化”,说白了,就是对“天”的顺化过程,顺着它的本体,感受、表达、验证...
你看,我们真的没有自己,一切皆是它的构作。
但愿你没有把上面这句话理解为,我们躺着就行了,反正都是它在做。那好,你躺着死去吧,那就是它对你这一设想的设计。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