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在里面,一般人的思維就是,莫非在外面?
阿難: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果然有急智,一考慮到我心可能在外面,就立刻心生一比喻,以只能照見外面,故而心在外面,作為其推理。
人類的思維,就是如此惰性!除了“莫非在外面”這一個可能性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能性了?最應該被檢查到的可能性,是我做如此思維的前提!我認為可能在里,可能在外,如此思維的前提是什么?人類的思維,就是如此懶惰于在某個被設定范疇里游走。
而一旦我們學會跳躍,就會意識到,需要首先問自己,自我,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嗎?因為,所謂里外,畢竟只是從屬于空間的概念啊。
賦予精神的范疇,以物質世界的屬性,是缺乏對于精神證悟者的思維常態,這一大類常態之中,賦予自我以空間屬性,只是一個小小病例,佛正是從這個小例子出發,尋求眾生開始證悟的可能性。
佛: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佛: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
身心相外,更加難以自圓其說若此。
又若阿難以現代 生理學學生的觀點來看,身心必不相外也。心有感知身內之途,若本體感知、身意、觸、痛、癢、...,然自我之生理圖像,僅止于此;又有自我之心理圖像,若 我、貪、嗔、癡、迷、...,亦僅止于此。心,能感知凡此諸種事物,獨難感知內在自我者,否則,何以常見人苦惱于“我是誰”之類的問題呢?顯見此心非內在 自我之心,接外物塵起之心也。此心既輕易感惑于外物,焉能清澈知內?此一義也,或可借以轉換“心在外或在內”之物理問題。
阿難:如是,世尊。
佛: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非內亦非外,究竟何處?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