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是如何体现其时代的。
梁漱溟的禀赋,大体说来,是中等,或者说,是比中等多一点点。这一点点,并不多,但足以使其有自立的姿态和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具有基本自立姿态的传统知识分子,能够非常深切地表征其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不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下面,我主要根据其88岁时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博士的谈话记录,来分析这种时代属性。
一个场景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西思想的交谈场景,发生在梁漱溟88岁的时候。
正如访谈者所言,他对整个访谈最深的印象,就是梁的真诚,"表里如一"。这就使得我们得到了当事人在现场最直接的证据,梁的谈话没有伪饰。尽管,我们直接从梁的话语本身,也足以做出此一心证。
鉴于这个访谈发生在梁88岁的晚年,因此,可以认为梁籍由这个访谈,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观念,做了一个沉积和反顾。
忍不住先摘点好玩的,关于熊十力。
(熊十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儒家,他始终是一个儒家思想。旁人误会他是个佛家,...其实不是。
我慢慢地写文章讲唯识学,出了第一册、第二册,继续写的时候自己也很不自信,这个讲法对不对?...我就去内学院请人来讲。
...哪晓得熊先生请来以后大反我所预想,他要开辟新局面,他讲的唯识标明是"新唯识论",我是唯恐失掉古人的意思,他就是主观地按自己的意思来讲古人的学问。
熊先生的错误在什么地方?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他没有做过实际的这种修养功夫,他去讨论人家那种功夫上的事情,这个是不行的。...佛家的学问,也就是瑜伽师,从瑜伽师才产生了唯识学,熊先生却是一个凡夫,一个外行人,他要改造唯识学,...这个事情我认为是胡闹。
这个评论,可以说很诚实。
他主要的修行体验:
我也曾经去学过气功。...大概1956年,...可是我没有像气功疗养院所指点给我的,好像路子不是那样,可能像是佛家的。我附带说一句话,我不敢...我猜想吧,...他们这个气功师中国古时道家那一派的,而我呢,虽然按照他的条件去做功夫...可是我就达到了一种境地,...就是一念不起,一个念头也不起,好像是佛家的定功。...有过这个经验之后,觉得很好啊,所以再去做的时候,就有点期待心,等着它来,盼着它来,不行了。你期待它,盼着它,它不来了。就是,你还是要放下,你不要说是"昨天的那个过得很美,我今天还愿意再来一回",不行,你还是得放下,放下,放下,不要有一个期待心,那么才胡出现。我所得的这个,我认为很好的这个,好像是"入定" 吧。...没有继续深入、继续去做这个功夫。
梁漱溟和毛泽东同岁。但是,很明显地,梁漱溟对于政治、历史的发展的洞见,和毛泽东差得可就是天上地下了。
梁漱溟的一个本家老兄,在湖南协助梁启超办过时务学堂,做过毛泽东岳父杨昌济的老师,梁漱溟在北大任教时与其老兄住一起,而杨昌济也同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常去梁漱溟家看望其老兄。因此渊源,梁漱溟与毛泽东非常熟,这就使得他从延安时期一直到解放后,与毛的个人交往,都没有障碍,这种交往直到1953年9月梁公开与毛发生冲突截止。这个截止,显然是因为毛觉得梁终究是个不懂事的人,而主动终止的。
梁承认自己的修行体证仅止于此,因此,他评鉴人,对于大部分人颇中肯綮,对于高于他的人,就只能仿佛其际涯了。
例如对于马一浮:
有高的智慧的人,...这个人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很通达,...他对东方的学术,儒家了、道家了、佛家了,她好像都很通。马先生可以说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懂的东西太多了,...(p144)
而对冯友兰,曾是梁的学生,就一语中的:
他好像是儒家,好像是发挥中国传统思想,好像是这样,可其实呢,他的为人是老庄的吧,...就是不像那个儒家,好像忠于自己,一定要很正直,他不是那样,他是有点...有点那个叫什么,...玩世不恭。他不是那么本着自己的相信的道理,很忠实,不随风转舵,不,他有点像玩世不恭。(p49)
梁评价毛泽东和周恩来,很干脆,很敞亮,毛,是伟人,周,是完人。
透过梁的感受,来看文革的话,就会知道,现在到处都是的文革语境,是夸张歪曲了的。
那些血雨腥风的传说,其实主要是少年人的疯狂天堂+成年人的阴暗放风。
现在的自由主义把文革设定为某种原罪,只不过是又一场成年人的阴暗心机而已。
梁说到底,是一个意气奋发的书生,尽管解放前一直在政治里面打转,左右东西到处串点角色,但,终究是不懂政治,在毛泽东看来,就是不懂事,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懂事。
1,抗日战争打起来后,全国有浓重的失败情绪,看看汪精卫就知道了,汪内心的理性预测,就是中国会失败。梁漱溟更加不会有更高明的眼光。他于是就跟蒋介石打个招呼,然后去延安找毛泽东,想看看毛泽东这里怎么对待抗日前途。一到延安,就感觉气氛迥然不同。毛经常把梁叫去聊,他在延安的16天里,跟毛聊了8次。毛当时手头正写《论持久战》,向梁讲述他对未来的乐观看法,以及理论根据。
梁这个榆木脑袋,估计一下子还难以从悲观情绪中缓过神来,不同的"判断"不好争辩,就跟毛争辩理论,说中国不是阶级社会,至少他以了解一点的明清历史而言,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都不是阶级社会。
这个事情上面,立马就和毛分了眼光的高下:毛就是因为看准了社会的阶级分析这点,才成功地抓住抗战的机会,取得了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取得国家政权。
2,1950年了,新中国都已经建立了。梁到北京,毛刚从苏联回来,就叫来梁,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新政府做事。
这个榆木脑袋回答,我还是在外面好点吧。
为啥要用这种保持距离的态度呢?他的逻辑忒简单,就是在重庆的时候,看到二野、三野、四野的军队都进城了,但各支军队的装备衣着相差颇大,发生过一点相互争设备的事情,因此而联想到,是不是共产党胜利后也会继续发生军阀割据的事情呢?
这个担心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如何评估。他缺的就是这根弦,政治的弦。
他因此担心,就延伸到担心共产党的政权是否稳固,也因此,想保持一定距离。
这样一种心理,显然只会让毛嫌。
因为,梁如果真的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书生,守着本分做思想做学问,那也好,但他又一直喜欢捣腾政治,(当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做政治,而只是从事社会运动),要做中立者,建立民盟,说话著文都喜欢占势,就是他自称的,从小语不惊人势不休,喜欢干众是而独非的事。
如果他有周恩来一成的聪明,那也行,能够有方向。
但他没有,只有独立的热情,而无明澈的力量。
这就决定了,他成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样版。正是因为这个样板能够成立,使得他成为了毛要重点批判的对象。
这个心理,一直到发生高岗事件时,他还忍不住拿来自我安慰一下:高岗出事了吧,我早想到了。。。但是他是否反省过,何以毛能够轻易把高岗搞掉?何以高岗成为不了蒋时期的军阀?
3,53年,他最后和毛公开争吵。到他88岁时,承认自己,是自己错了,纯属自己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就是不懂事。
梁对中医的认识:
(我)在政协(参加的)是医疗卫生组。...(中国医学)这个是代表中国文化,代表中国学问,代表道家。...经络、经脉在人身上...怎么能够很清楚地懂得这个经络呢?是道家。...因为道家的功夫就是在气血流通上。...道家呢,它把那个向外的,总是在观察外边的,它回来,转回头来,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有一分的自觉,他就有一分的自主性,他自己一方面知道了,一方面就能够左右变动他。道家就是这个,对自己的身体的气血的流行啊,从不自觉变到自觉,不自主变到自主,...这个能够自主啊,能够自主之后,就是成仙了,仙人嘛。...大概很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这种功夫吧,《庄子》这本书里...
我们政协委员有个人,...叫王保珍(音)北方人,河北省保定人,活到98,...他有一个本事,有能力,我们就看出来他有道家功夫,很热的水,煮得开了,高温哪,我们手下不去,手下去就要坏了,他可以,他可以全身在里面躺着。(p259)
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延安看到毛泽东,临别了,我要离开他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他说,"我对你要说一句要紧的话,你要读《反杜林论》",...我后来就读《反杜林论》,是好,好,不过有些地方不完全懂。
(法国的柏格森)他有一本《创化论》-创造进化,这个书不太多,还有一本书叫《时间与自由意志》,译成英文是"Time and Free Will",还有一本叫《物质与记忆》,这个书不好懂。我是很欣赏,很佩服,但是他的书呢,不容易看。(p145)
《反杜林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代表作,是19世纪普通哲学家试图理解科学所带来的对于自然观的变革的一个努力的例子。应该说,有他聪明的地方,但是,也不庸讳言,很受时代的局限,特别是,受到恩格斯个人能力的局限。其实,这样一个任务,如果是由彭伽莱或者是由爱因斯坦来做,会更合适,当然,他们也确实采用更为简洁的方式,发表过相关主题的见解。
柏格森著作则更像是一个科学观念在哲学中的应用,颇为吃力的一个运用。
这一类作品的共同点,就是试图把科学新知纳入哲学视野,尽管远非高明者。因此,也就可以想象,这类东西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要理解,会是显得多么困难。
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不要认为我对梁漱溟不屑一顾。
每个人要进步,都不妨给自己建立一些参照物,那就是走在自己前面的人。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走在自己前面,很简单,就是看那人的言论文字之类的,然后,心下独见,即可。
梁漱溟以中等之资,能够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已经是他所在的时代以及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难得的了,因为他是一个知道给自己扎根的人。
特别是现时代,熊十力之流、所谓海外新儒家之流、...一堆乱七八糟的人物都被供出来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则是一切向西看,柏拉图、海德格尔、萨特、维特根斯坦、...哗啦啦一片圣象,才看到个影子,就赶紧五体投地...学习,是应该的,学而不知道消化,不知道自己何处扎根,就完蛋了。
梁漱溟,尽可以贬他西文不好,西学知识不多,但他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消化所学,就是他自己所谓的,创造性为主,同时牢牢把住正确的方向。因此,他终身遥望王阳明而前行。
所以,我还是推荐他自己最看重的作品,《人心与人生》,那会有助于大多数人看王阳明更容易些。
《毛泽东选集--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
毛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期间对梁漱溟的批判讲话,值得看,呵呵。
梁漱溟晚年口述电子版下载。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