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流的发育

下面是一位大巴网友的问题:

1.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况,

最讨厌的那种性格、行为,偏偏是在自己身上也有的。

我是最近在自我审视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重大的问题。开始觉得矛盾,觉得近乎人格分裂。

2.有一两个缺点,我始终改不掉,那就是心里的话和秘密藏不住。

举个今天我的例子:我同桌(我很欣赏的一个人)和我说"你最大的缺点就是藏不住别人的秘密,或者你自己心里的话"

当时我就懵了,有一些秘密,我有和我的同桌讲过,甚至算的上比较多的秘密,无论是别人不让说的,还是自己的。

我的第一反应是(心里想的):我都只告诉你一个人了。

再想:其实有一些也有告诉别人,尽管是不重要的。

再而想:我还不是为了过这张贱嘴的瘾?我还不是没有信用?什么只告诉过她,是信任她。都只是自己心理宽慰的借口,你就是

自私,就是嘴贱,就是保守不了!!!!

心里很痛苦,其实自己早就知道自己这个缺点,甚至因此得到过很多惨重的教训,为什么自己就是改不掉?我把心里话告诉同桌

她说:那你每次别人告诉你之前,你就问他是能说出去的秘密还是不能说出去的秘密,能就听,不能就不听。

说实话,这一点我可以保证自己做得到,但是如果真的这样,我自己的心里一定会很难过,很痛苦。因为自己居然是那样的人,

我讨厌自己。



要写作业了,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心理问题没有具体说出来,只是刚才上学发生这样的事情。心里苦恼的很久很久。很矛盾,觉得

自己是个烂人,很恶心。

人的基本欲望里面,排在吃喝之类生理需求后面的,大概就是交流需求了。这其实是心理学里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交流,形态可以有无数种。
1,小孩子最喜欢和同伴玩,不到天黑都不愿回家,相反,一个小孩整天只是愿意和自己玩,那就有自闭症的嫌疑了;
2,小孩子除了玩,次之的就是看电视动画之类,那也是一种交流;
3,青少年开始寻求固定的朋友,不管是街头混,还是三三两两几个私密朋友的形式,完全没有朋友的青少年,也一般是青春期成长出问题的状态。
4,青年和成年,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现代社会除了面对面交流,更增加了互联网交流形式。
...
所有这些,都太平常了,以至于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心理意义。
其实大家都可以逐步做如下实验:
1,你让自己完全不说话,看能够坚持多久?
2,进一步,再增加一项,完全不上网,不用手机座机,看能够坚持多久?
3,进一步,再增加一项,完全不看电视电影,不看书看报,不阅读观看任何东西,看能够坚持多久?
...
想象一下,会不会很难?
这时候,就可以感受到,交流,是人类多么基本的需求了。
正是基于此一人类心理事实,巴赫金提出的广场狂欢理论,我认为是西方人文理论当中罕见的极其深刻的理论,是非常恰当的。
巴赫金提出那一理论,是基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深刻分析,并且在理论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整:你看,在一个狂欢节的广场上,每个人的心理,都无一例外的,由其周围人群赋予。
唯一的例外,是东方式的入定僧人,但,几人能做得到?
(还有例外,就是精神病患者,不论。)

所以,交流,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其实和吃喝之类生理需求,是有本质区别的。
区别在哪里?
就在,人类精神的进步,正好是从改造此一需求开始的。也就是说,吃喝,是没法改的需求,这是生命体制所决定的,但,交流,却正好是精神境地本身的一个窗口,一个入口。

修行的起点,就是慎独。何谓慎独,就是停止一切交流,谨慎面向自己。
这恰好就是进入修行的一把入门钥匙,也是甄别普通人与气质有超上者的第一个标准。
一个普通人,是完全不能没有倾述对象的,是完全不能独自一个人呆着什么小动作也不做的。
只有精神敏感者,才会有从人群中走出的冲动和机会。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个标准,因为,还有一类虚弱者,也会从人群走出,只是因为虚弱,而自我保护。这一类,和自闭症一样,此处不论。

走出人群之后,第二个标准,就是能否独自从事有内容的工作,也就是针对自我的工作。
这点就比较难了,就真正进入修行的境地了。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