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固然可以籍由欲望而形成,更可以籍由高等精神而形成。因此,"目的"本身作为一种权能,只是属于行为实现当中的一个环节,你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目的,并不意味着,你能够清晰辨析这个目的的意义。
反之,目的,是我们的意识得以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权能:任何意识,只有在目的的驾驭之下,不管这个目的是事先呈现的,还是事后显现的,才能走向实现。
回到本文的目的,乃是从意识的实在作用这个切口入手,从事于内在的纯洁化,趋臻至无一丝杂念与邪念之境界。
既然是着眼于意识的实在作用,那么就不能从意识的诸种表现入手。正如本文标题所提示的,这里,得把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等等,都视作同一对象,只是,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指称此一对象,为了简化行文,而不得不暂时使用"意识"一词,以扩张的形式,来指称此一对象。
这就是本文的关键之所在。
现在让我们来做点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比较好地理解这些被搞乱了的概念。
假设,你现在入静,尽可能消弭一切动机,只是处于入静,没有任何作为,和预设心理、预设认知,也就是无欲,无识,无知,无为。
然后,这个时候,我们尝试来给你附加这个世间所可能想象得到的各种类型的环境条件。
例1:
你的父母在强迫你做某个你不愿做的事情。
例2:
你现在急需一笔钱,但是又没有。
例3:
你刚收到一个高薪offer。
例4:
你昨天在医院体检发现自己患有某种难治的疾病。
例5:
你一直暗恋的女孩刚来电请你看电影。
例6:
你最喜欢看的NBA球赛正在进行,你最喜欢的球星所在队不知胜负如何。
例7:
明天你最怵的科目就要考试了,而你还没开始复习。
例8:
事关你所在公司极端重要的一个投标明天要做了,你负责的部分还没弄好。
例9:
你最近陷入心理危机,不知道人生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例10:
你今天得交电话费了,不然明天会被停机;
我希望读者此时也能够尝试举例,不断地举例,这种遍历和扫描是非常好的锻炼...
我也继续:
例11:
刚与人讨论政治问题,发生分歧与争论,余愤尚未熄。
例12:
小儿子在哭闹,你得去看护一下了。
例13:
看中了两件款式的衣服,到底买那件呢?
例14:
职业生涯遇到一点问题,现在每天工作也很疲劳,是不是该换一种生活?
例15:
突然想去爬山,想找人喝酒,好些日子没和几个朋友聚了。
例16:
早上起早了,现在困死了。
例17:
想起听过海菲茨拉的一个协奏曲,太好听了,淘宝上有他的一个DG出的CD全集,要不要买回来呢?
例18:
。。。
剩下的,交给各位自己来做吧。
我的提问是,任何这样一个环境条件,现在加到此刻入静空白的你身上,你会如何反应?你要如何做?
大家日常的反应,汇总起来,无非就是本文开头所列举的: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
4,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5,我必须安静下来。
6,放松、放松、放松、...
7,不能生气,要客观看待他人。
8,对朋友不能太计较。
9,...
...
这样,我们经过一个循环,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意识与实在的作用问题。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可以看到,所有这些不管是问题还是答案,如果都收集在一起,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话,最自然,也很本质的分类方法,就是抽象的程度:从"脚跟前有滩污水,得跨大步迈过去"这样最具体层面的意念,到"人生需要追求有意义"这样抽象到说不出所以然的观念,唯一可以对它们进行一致分类的,就是抽象程度。
新评论
12 years 43 weeks ago
12 years 43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