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面这个例子的说明,没有充分展开,下面的例子,尽量多番展开一些。
【例2】
嫉妒。
感谢guew给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例子,并能够坦然地叙说出来,我相信,他表现出了如此的勇气,就已经解决了大半的问题。
一个人群,共享某个价值标准,例如,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同学所共享的价值标准。
在一个人群里面形成一个共享的价值标准,显然,(其实,每一个显然里面,都有深刻的问题,就看你抓不抓得着,呵呵。)是群体协同行为的必要条件。把成绩公布出来,效果就是,大家都追逐成绩,而导致群体的进步。
所以,这个嫉妒,只是一个被利用了的机制,用于促使形成群体的内部竞争态势。
但,这种内部竞争态势,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均衡,以免发生恶性竞争,例如,排名老二的同学临考前给排名老大的同学下泻药之类的。。。这就要求,这个群体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关于维系群体稳定的抽象观念:友谊。
友谊这个观念,还是从个人之间的交际的角度提出来的,如果从个人自我的角度呢,就叫:胸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品德,其实是群体保持正常态势,所必需的,是群体为每个个体所准备的。除非我们离开这个群体,否则,我们必须遵循这些品德,否则,就会受到教育的斥责和舆论的谴责。
而所有这些品德呢,都来自抽象,来自最早的道德家们,基于对人际关系的理解,而做的抽象。然后他们把这些抽象结果观念化,放进传统的教材,让小孩子们从小学习和接受。
一切的宗教,以及儒学,都是这些道德家们,极宏大的例子。
所以,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群体里面,构筑了大量的抽象观念,籍由对青少年的教育,籍由社会环境的约束,使得人群中的个体,在面临问题时,得以有符合群体利益的反应。
这一类抽象观念,被称为品德也好,称为个人修养也好,都是人群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对于一个受到基本教养的人,当他处于一个群体环境中,生发出诸如嫉妒这类原始反应时,紧接着的,必然是这一类抽象观念,得以对自己进行制约和规范,否则,在一个群体中,一个违逆群体统一规则的人,一般都会陷入恐慌和无所适从。
现在的问题是,品德教育也好,修养教育也好,其效用是有限度的,常常是仅限于人际,而要达到个体内在的层面,常常很困难。
例如,当你发现自己生发了嫉妒之心,你当下的反应,一般就是认可,嫉妒要不得。因此,你肯定会极力让这种嫉妒的心理,不在任何行为当中表现出来,而仅仅闪烁于内心。
也就是说,一般人所谓的品德也好,个人修养也好,常常只是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行为层面,而在其内心层面,则并未有足够的效果,也就是,其内心,还是会有各种心理反应:还是嫉妒,只是没表现出来而已。
这里,就开始涉及到了抽象的有效性问题。
平常所谓的这一类品德、修养,其有效性的程度,其实是源自这一类抽象本身的缺陷:这些观念的设计者,更多地是从人群的角度,来设计这些观念的合理性,而不是更深地基于人性自我内在的角度的合理性。
比方说,培根随笔:论嫉妒,就是站在人群利益的角度,以预设的价值观来向你阐述嫉妒之恶。
再比方说,我们从小所受到的品德教育、个人修养教育,绝大多数的说理出发点,都是源自基于人群利益而预设的价值观。
这样一个状态,是不得已的。
因为,大多数人,其心智并不足以健全到对自我的足够尊严强度,对自我的足够完备的敏感性,使得其更加适宜于,从人际或人群的角度,予以教化。
所以,庄子说,古之学者为己,这实际上从正反两面,说明了这一点:广大的受教化者,最好是从群体的利益出发予以教育;少数的健全者,所谓学者,则必须基于自我,来获得个人修养。
基本上,面对大众的,西方传统的,主要的说教、品德、个人修养之类的思想、观念,都是以基于群体角度的教育,予以说明的。
但在东方的传统里面,针对个人的,自我的修行,则其第一步,就是要求你回到自我,回到本心。
何以故?
因为,回到自我,是比基于群体,更高一层的抽象。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