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澄先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一百来页的小书,2小时看完,了结了多年的一个心愿。
我与梵澄先生是有缘分的。
05年,我写过一段话:
大概是12年前,恍闷的我站在三角地那个书店里面看到一本小书,《周天集》,一口气似乎是看完了。买回来,就像是拉了一位挚友,把臂而谈,欢畅无比。
那是一本三联出的小白书,因此而认识了阿罗频多与徐梵澄。
今天这本,作者叫杨之水,正是当年那本书的编辑,她同时也是那个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因此而从87年开始,与梵澄先生有了长期的交往。
这本书,正是杨之水所有与梵澄先生交往有关的日记的汇编,日记写得很翔实,因此,得以了解到十多年前,我遇到那本《周天集》的前缘,以及更多的,关于梵澄先生本人。
还记得1999年年初的一个冬日,站在一个报栏前,突然看到《光明日报》上的一个讣告,上面一个大照片,是梵澄先生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梵澄先生的照片,却是在讣告上,当下的念头就是,在北京多年,受到他那么大的恩惠,怎么没去看望老先生呢?
果然,他的晚年是非常寂寞的,杨的日记里面,坐着这么一位寂寞而昂然的老者。
他的寂寞,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生活。一生基本独居,是命运的结果。
年轻时,他是一个心志接受鲁迅砺扬的人,一心求取精深的学术,得一机缘而远赴印度,意欲专研佛学。
抵印后先是在泰戈尔国际大学执教,后又因一机缘而入阿罗频多学院任教,从此在学院主人米娜的挽留下,直至米娜去世,才返故国,时年已近7旬。
在印期间,唯一的短暂的婚姻,是和画家游云山先生,但两人分歧甚深,不多久就分手。
但,这都仅仅是简单的寂寞,绝非梵澄先生根本的寂寞。
他根本的寂寞,是举世没有与他心里最敬畏部分相通相知的人。1
梵澄先生是一个极具文艺才华的人,正因此,鲁迅非常的看重他,甚至甘于在私底下为他做誊稿的事情,为此许广平还曾为文抱怨梵澄。文艺的才情占据了他主要的部分,但是,当他进入阿罗频多学院,一扇更高的精神之门向他开启之后,这位才子的心里,逐渐有了更深层敬畏的一角,这个角落,导致他把一生大部分的精力,花销在翻译阿罗频多与古印度精神典籍的工作上,也导致他把一生最强力的时段,贡献给了阿罗频多学院。
正是这个角落,是无法向外人道的。
梵澄先生的才情,是不难找到欣赏者的,杨之水就充当了这个角色。他们俩的交往,不是单纯的编辑与作者,而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杨的日记里,几乎总是提到,在告别梵澄先生时,他总要说,“要多来啊。”
至于精神的那个部分,怎么说呢?
在87年的日记里,杨在叙述梵澄的经历时,提到阿罗频多,“到晚年,差不多就是个神经病了。”
当杨请求金克木为徐译《五十奥义书》写书评时,金克木很隐晦地回复,“现代所讲不过都是古为今用,一涉及此点,岂能说话?故我实不欲说,非仅不敢说也。”
。。。
一直到1993年10月,徐希望出版《母亲的话》,才和杨谈到“母亲”(米娜),“她厉害得很啊!我在地板上睡觉,左肩得了风湿,胳膊抬不起来,到医院问诊,也没有效果,过不久,牙也疼起来。有一天早上,在院子里与“母亲”相遇,合掌打过招呼之后,各自走路,忽然母亲猛地一回头,瞪了我一眼,一道目光射过来,回去之后,牙也不疼了,臂也不疼了,竟这样奇迹般地好了。这目光是一种力,一种巨大的精神之力。”“母亲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我能够把室利阿罗频多那样精深的《神圣人生论》翻出来,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是不行的。”
此外,他就很少谈及他最敬畏的那些人事了。
正是因为这个敬畏,他在类似共产主义公社的阿罗频多学院工作将近30年,从来没有一文薪水,只管吃住,出版著作也没有稿费,期间两次向“母亲”提出想回国,都被挽留而止,直到“母亲”去世,阿罗频多学院几近倒闭,他才回国。
他在1993年10月,一次对杨说,“我觉得这样很好,我对走过的人生道路一点儿也不后悔。”
除了以这种轶事的形式,精神之门里面的景观,是没法说的,他只有通过撰写《陆王学述》,略加阐发此一心意。
《陆王学述》原本只是应《宗教研究》写的一篇文章,后来越写越长,成了他试图以一种国人亲切的形式,叙述高等精神的一个努力。
据守着这个角落,梵澄先生是一位寂寞而昂然的老者,因才情而寂寞,因精神而昂然;或者,因精神而寂寞,因才情而昂然。
+++++++++++++++++++++++++
阅孙波《徐梵澄传》后补充:
徐梵澄因文艺而入鲁迅门下,因鲁迅而遇尼采,也算一契机,才有玄学之转向,良有缘也。
梵澄一遇尼采呢,然后就是他自己的造化了。因为习性的取向,“钦慕尼采,颇效其风度”(许广平语),竟然因此而与鲁迅渐行渐远!
他先是劝说鲁迅习禅,且不论以门人之身份而指点晚年的鲁迅,是否不晓世故,即使从精神常态而言,梵澄未必深谙鲁迅的境地,故而有此鲁莽的进言。
因此一节,鲁迅从此疏远梵澄,不仅在精神上,“此公文体,与我殊不同,思想亦不一致”(鲁迅致黎烈文信),也在日常交往上。
至于梵澄坚持要求自己发给鲁迅的稿件,必须找人誊抄,然后原稿寄还自己,这一俗务的芥蒂,之所以成为芥蒂,之所以鲁迅因此而暗讽梵澄“颇善虑”,在思想的疏远前提下,也就自然了。
其实梵澄劝说鲁迅习禅,与其尚在德国时,信里头特意劝说鲁迅离开上海的洋场租界生活,另觅一“山水佳处”,过田园生活,“接近大自然”,“总会比租界好”,是一致的单纯的对师长的关心,却了无机心。
梵澄先生因学术的兴趣,因远离政治的趣味,而起意赴印,固然是一机缘,不过其在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几年,以及在贝纳尼斯重修梵文1年,皆终究只是学问中人,于冥修,尚不得其门而入。
一直到与云山商定前往阿罗频多学院参访半年,主要的意图,估计也只是学术的兴趣,因为要收集《奥义书》的资料,以及购置阿罗频多的著作,然后,按计划,两人是打算一起返回香港的。
不过,梵澄一生最重大的机缘,在他们见到米娜氏时,发生:米娜氏要求他留下来,主持华文部。
这一留,就是28年。
梵澄与云山,在阿罗频多学院生活了8个月,云山离开,独自回到了香港。
云山的母亲病危,只是一表面的因素,究极的原因,在梵澄一年多后翻译阿罗频多《薄伽梵歌论》时,于第一系第十一节“神圣行业之原则”所加之案语,有透彻的说明:
保世滋大,吾华之所重也。佛入中国,然后多出家修道之士,逃空虚而归寂寞,往往见道一面,而未得其全,在个人之蠲忧患为有功,而世则愈敝。唐尊佛法,而五季之乱为史所罕有;元崇密宗,亦八十余年而止。皆其明验也。汉尊儒术,成光武之中兴,其末,犹成蜀汉鼎峙之局;宋彰理学,其能保偏安,且二百余年。保世滋大之效也。其理固皆辩之于是篇。吾愿当世苦于尘俗、厌倦人生而有意出家之士,三复是言,必犁然有当于心者。
这些,显然还不足以说服一意出家的云山,后来的晓云法师,是她止不住的前程。2
这28年,于梵澄先生,虽说可见的工作,主要就是翻译阿罗频多的著作,和向印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精粹,然后就是作为印度社会的旁观者,年复一年地等待时局的变化,能够带给他回家的机缘。
而不可见的工作,也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则是他完全遵从阿罗频多所指导的那一系由理性而出发的精神进阶之路,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累计自己的里程数。
只是可惜,这条路常常失于散,精进,需要另外的禀赋。
梵澄先生最大的障碍,是其才情。
修行,理则上清楚了,只是一个起步的基础,接下来,必须度过一个很长时期的沉默,才有可能消解很多习性。
梵澄先生籍由翻译,在理则上追究甚勤;实修精进,则游弋于止水,没能上得一台阶,甚憾。
- 1. 承Lee补充如下:
梵澄先生初回国,有《论道二首》:“六如陈义昔曾谙,更访玄微古道参。神圣人生非梦幻,棋高一着胜瞿昙。”
“炎方海峤栖心地,贝叶深经聚几函。三十三年沉睡起,好花时节到江南。”欲将在印33年沉积之精神哲学传诸国人之心,跃然纸上。
后有《归来》一首:
“归来胞与倍情亲,处处琼花笑老人。乡梦已圆仍作客,古怀难遣况伤春。仰观太白光常大,再抚朱絃调并陈。踽踽独行狂变狷,柳丝飘絮看成尘。”
此返国后发现“举世没有与他心里最敬畏部分相通相知的人”之写照。
- 2.
网上搜到的一个释晓云的简历:
释晓云
释晓云法师(1912年-2004年10月15日),广东南海人,俗名游云山,字青峰,是倓虚法师唯一的女弟子。
释晓云法师毕业于香港丽精美术学院及南中美术研究所,早年从事文学美术研究,继而师事岭南画祖高剑父先生,有“岭南女画杰”之雅誉,1935年创办“文风韵苑”。对日抗战期间于四川皈依昌圆老和尚,后负笈印度游学四年,研究古印度文化及印度艺术,并任泰戈尔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绘画艺术。1958年,依止天台宗第44代祖师倓虚大师出家,自此更由禅而钻研潜修天台教观止观。
1967年,应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之聘任,主讲于哲学与艺术两研究所,为永久教授,同时并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之职,期间创办莲华学佛园、华梵佛学研究所。
1990年于台北县石碇乡大仑山创办华梵工学院,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界创办之社会大学;
1993年华梵工学院更名为华梵人文科技大学,招收首届“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研究生和“中国文学系”学生,将人文与科技融合一炉;
1997年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升格改制为华梵大学,学校理念为“觉之教育”,并以“人文与科技融汇,慈悲与智慧相生”为创校宗旨,“德智能仁”为校训。
释晓云法师于2004年10月15日圆寂。
释晓云法师是教育家、艺术家、哲学家,也是中外驰名之般若禅行者;思想融合中国儒佛文化之内涵,著作等身。法师亦发愿终身不建寺院,不任住持,矢志为佛教教育与社会教育奉献心力,精研“觉之教育”,为佛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创造人间净土以为终身志业之禅行者。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