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真的只是一种修养方式。传统武学的传承者,大都是走卒贩夫乡野之士,虽说有云古之学者为己,这些乡野之士,也是做到了的。那些真正上了道的修学者,不管原来是挥镢头的,还是杀猪的,还是卖菜的,都是真实的学者。
也许,最初学武,是有争强好胜之念,但一入道门,就不得不走上正道,一心于个人修为,争胜之心,不得不放到次要。毕竟,这些修武之人,大都无修心的基础,能够把争胜之心放到次要,就已然是不错的修为了。
师父对于弟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适当的时候"给句话",能不能起作用,那就得靠机缘。
这样一个场景,对于学习任何高深的东西,几乎是唯一的形式,基本上,就是那么一句话的作用。在我的记忆里,也有过这么几句话,例如,十年前听郭懋正老师讲《李群及其表示论》,他的第一课的第一句话,"数学本质上就是表示论。"当下象个锤子,就敲得我似乎立刻领悟了很多东西。
其实,在没有可靠师父,而只能是依靠书本的时候,这种形式更是唯一的,也就是在阅读一个文本时,真正能够起作用的,也就是几句话。
问题只是,一本书里面,是否遇得到能够对你起作用的一句话?如果没有遇到,那就是一本对你而言寡然无味的书,无论其他人如何评价它。
练上路了的人,真正是能够体味到练武本身的快乐。这种快乐,绝对不仅仅是身体的快乐,就像打篮球之类的那样,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令书中所谈到的很多武学学者,包括书中主人公自己,都放弃了在功利上更好的人生道路,而选择了单纯的习武之途,即令是在生活上付出挣扎于社会底层之代价。
随意聊点李先生及其师父们的经验里面,与我个人经验可相验证的东西。
上虚下实,非常重要。丹田是中枢,腰胯是全身的中心。何谓中心?就是其他一切部位都不能出位,都不能偏离了这个中心。薛颠更进一步强调腹部的动力中枢属性,因为这对于身形的所谓神变,是至关紧要的。
所谓桩功,其实就是慢功,绝对不能是死桩子,那肯定会把自己弄残了,至多,也就是个举重运动员。那么,桩功怎么个慢功法?这个就得动心思,所以说,武学是个费脑子的东西,要提升整体的权能,是一大事业。平常人把武学看作是打架怎么更厉害,身体如何更强壮,。。。都是因为不懂得吾国传统精神之面貌。
真正练到一定程度了,怎么自我判断呢?正如尚师父考李先生那样,得自己能够抓住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比你深的人,一看就知道程度。
练功要守拙,千万不可有讨巧之心,讨巧之意。
而且呢,守拙还要守得干净,守得意趣横生,源源不绝。
守得干净,就是无论动作还是意念,多一分,都不要,欠一分,也不行。干干净净,手伸出去,是掌就是掌,是握就是握,行意更是不妄作。
形意讲究,收回来,比伸出去,要来得快,来得严整,是有它的缘由的,因为这是练的要点,而不是打的要点。如此练,才能实内,才能避免内气的放逸。打的要点呢,则是身体挂在手脚上,手脚到哪里,身体就被挂到了哪里。所以这种打法,确实是完全技击性的。为什么这两者有区别呢?因为形意这类内家拳,其宗旨就是,以训练内在自我为本,技击,则纯属可有可无的应用,得建一另外的方案。养生,和身体技能的运用,本来就得是不同的方案么。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