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在里面,一般人的思維就是,莫非在外面?
既然不是在里面,一般人的思維就是,莫非在外面?
“愛樂由心目”,阿難如此“客觀”描述,然,心是何物?常人莫不指認“心之用”為“心之體”,使得自我有一虚拟的承担,所謂認賊作父,莫甚于此。此正阿難晦暗之始。
佛: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吾今問汝,心與目,何所在?
表面的現象正是,愛樂固然因于心目,塵勞亦撲騰起于心目,吾等盲民因此而把無知無力疲沓倉皇...歸結到自我心目之上。所以,根底的問題,就是何謂你的心目?你要让它承担自我,那你先得搞清楚它是什么。
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差别是:
宗教常常首先是寻找弱者,以便获得信徒皈依,被选择的信徒,大都是遇到心灵问题的人;
而如果一个人是基于智慧的需求,而选择了宗教信仰,这样的人就不能说是弱者,其实,是强者。
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所以佛教强调缘头:你为何皈依?
下面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有那么一点,说明了懦弱的人更倾向于寻求宗教的帮助,使得信教的人,更大比例地表现为懦弱。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身与心,身体与心灵,生命与精神,不管用什么词汇,这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古往今来最热议的问题之一。
最经典的一个议论场景,是佛道之间的相互评论:佛家说道家整天炼丹修气,心里却晦暗如故,道家说佛家整天心壳子里打滚,身疲心必弱。
最现代的一个议论场景,是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论题,心身医学因之而得以成立。
其实,关键的问题是,身与心的关联,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大家所争论的对象,是处于不同层次与不同等级的,不认识清楚这个等级制,是无法看清楚身心之真实关系的。
身心关系是分层级的。
第一个层级,就是现代身心医学所研究的那些现象,例如,
这是两个话题,但是有关联的。
字面上,平常心,已经是很平常的词汇了,都知道意思,但深入体会与切实践行,总是不够的。“我已经很平常心了的啊”,这种话语,莫说为妙。
一个症象,是从平常心平常到散漫上去了,那就不是平常心,而实质上麻痹心,麻痹掉自己的敏感,从而耐受于散漫。
所以,所谓平常心,需要一个关键的判别标记,就是是否保持敏锐。
之所以说“敏锐”是很好的判别标记,是因为敏锐不涉及任何意图。“我要怎样怎样”不能保障你的敏锐,“我不要怎样怎样”也不能保障你的敏锐,敏锐,是一个单纯的生理状态,直接源于精神整体的状态。
新评论
13 years 1 week ago
13 years 1 week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