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的实境的中心位置的要素,是其日常意念。而日常意念,正是一般人之现在的最主要的充塞内容物。
所以,日常意念的转化,是修行者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起始的阶段,一般人所采取的自然的策略,是通过正当的工作,来排挤日常意识。这正当的工作当中,包含了意志、规划、专注、以及其他诸等高等{精神权能},因此,我们期望能够籍由这正当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实境。
决定一个人的实境的中心位置的要素,是其日常意念。而日常意念,正是一般人之现在的最主要的充塞内容物。
所以,日常意念的转化,是修行者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起始的阶段,一般人所采取的自然的策略,是通过正当的工作,来排挤日常意识。这正当的工作当中,包含了意志、规划、专注、以及其他诸等高等{精神权能},因此,我们期望能够籍由这正当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实境。
每天六点下班走出办公室,拖着疲惫的身躯,觉得这个身体非常陌生,拼命想“我”在哪里。找不到。但是明明有个什么在思考“"我"在哪里”,那又是什么?
...
甚至不再害怕死亡,因为那个要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我”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不想这样,这样下去眼中的世界会变得很荒唐,活着也很荒唐。
这样的情景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因为你疲累了。
这个疲累,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累,而是,在身体的疲累的同时,精神也衰竭了。
身体的疲累,并不一定要导致精神的衰竭,但是,在一般人那里,这两者就是关联在一起的。
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本来我一直想针对大巴曾经的一位乘客做点讨论,她似乎目前在尼泊尔一家寺院出家为尼,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得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材料,才好下手。
这个是一个相关的资料,是一个极端事例,触动了我的这个想法: http://ref.ikosmos.name/2009/01/blog-post_7810.html
另外,还有几位大巴上的朋友,似乎也在修行的路途上,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虽说与上面的极端事例完全不同,但也都值得深加考察。
实际上,相比普通人,修行者往往更容易发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何谓慈悲?如果你能活到200岁,你就知道了。莽莽众生,脆弱水沫。
何以故?活到200岁,任谁,都知道如何鸟瞰了,鸟瞰熙熙攘攘来来去去之人群,而慈悲,就是因鸟瞰而生的基本态度。
常人很难体会这一感知:与你同一历史社会感受到人都已离开,这个世界又来了一批仍将离去的人们。慈悲,是此时你唯一正当的态度。
慈悲
什么叫迷信?迷信就是把一些本来没有关联的事物错误地关联起来,或者为一些暂时找不到原因的事物,构造一个作为原因的事物。所谓关联,一般就是因果关联。
最近哈佛进化生物学家Kevin Foster的研究表明,迷信其实是一个人类进化当中的有利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宗教的背后支撑力量。
Foster的说法其实很直观,一点就透:迷信的成本很低,偶尔收益却很大。就是你信什么常常不需要额外付出多少,但是有时能给你带来好处。
例如:
最近guo遇到一些生涯方面的问题,通过一些沟通,发现那问题牵涉甚广,所以想在这里继续探讨一下。
这个问题让我回忆到自己的一些经历。
高中毕业后,我有3年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我父母给我在他们的单位找了一个工作,每天上半天班,做售货员,销售农业机械机具,其余的时间,就是看书静坐。每月工资不高,一百元上下,基本用来买书了。当时,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也准备那样生活一辈子,从生涯的角度上。
新评论
13 years 6 days ago
13 years 6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