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一个显然的物理化的描述出来的流程:感于物->心动->形于声->声相应而变而成音->遵照音而让其他发音物体包括声带和乐器都动起来,而产生最终的乐。
物,指一切可构成你的对象的东西,因此并非仅指物体。
心,指作为主体的自我。
动,相对静。
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声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一个显然的物理化的描述出来的流程:感于物->心动->形于声->声相应而变而成音->遵照音而让其他发音物体包括声带和乐器都动起来,而产生最终的乐。
物,指一切可构成你的对象的东西,因此并非仅指物体。
心,指作为主体的自我。
动,相对静。
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声音。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这几乎可以说是我们宇宙观的第一原理。
但,换一个言语环境,就很难成立了,因为,你可以问:什么是健的标准?有什么理由我们一定要健?健又有什么好处?...总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并非一句自明的话。
而对于我们,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这个“健”,并非一个有待阐明的范畴,而是一个可以进入先验范畴的自在感知,对于这个感知,你可以体认到,健,就是这个宇宙,乃至自我的本源。
于是,几乎所有的歧义都聚集到了对于健的感知差异上。
在此话题之前,必须是:思想可穷的普遍范畴。待补。
思想的边界外,正是思想的源泉,就是体证。
换一种说法,就是后续要讨论的问题,哲学,是近代科学之前西方世界最高的思想成就所在,然后就是科学,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哲学品味的实践,或者说贯彻。那么哲学之后,再进一步,是什么呢?
答案出现在东方,是道行。
这其中的问题很多,都需要仔细来讨论。
内心安宁,其实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并不具有明确的精神涵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发现,同样内心安宁的人,可以是非常不同境地的人,因为内心安宁,只是一个局部的现象:没有人可以声称具有了内心安宁的属性。
所以,内心安宁,毋宁说是每个人的私人入口,而不是公共入口。
既然不是公共入口,何以我们的精神宗师们,总是从要求人们内心安宁入手呢?正因为不是一个确定的公共入口,所以这个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你无法统一要求各地的人们都赶到某个特定的入口之后,才能入道,那样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气象,首先是一个把控.
此刻,你对自己身形,意气,精神,同时也对你手边,脚边,身边任意事物的把控,经由灵动的意象与凝练的神气,而把控住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实在,无漏的实在.
艺术,如果换到一个她的增上的真实力量的角度来看的话,此时是很基本的东西,或者说,在一个气象里面,艺术升华为增上的真实力量.
换一个说法,所谓灵动的意象与凝练的神气,就是艺术实现于人的本体.一切美好与力量,百纳其中.
世俗之所谓艺术,则仅只是一个初级的生理的于茫昧中开始学习的东西.
第三步
非想,非非想,都不是长久宜居之地,但又是必经之地。说穿了,猎取非想/非非想的境地,只是一个体能的练习,用于增进自己向上翻身的力量。
如此,偷懒的说法,本来可以是说,下一步,非非非想。确实佛经有这么说的,本意是要你继续下一个向上翻身,但这么描述有弊端,即文字快过思维的人可能会误以为,多一次翻身练习,就等于是向上了一层。不然。
对非想、非非想的动作有了些经验之后,等于是你开始可以潜伏得下来了,于是第三步为 狙击。
对于潜伏中的狙击手而言,最重要的是绝对静默中的全局而细微地观看。对于走入第三步的你,亦如此。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