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抽象,是一个太过缺乏内涵的概念,也就是说,抽象,可以稀奇古怪地来,这个概念,本身没有任何有效性制约,也就是,你叫我抽象,但并不能告诉我,抽象总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我常常进行抽象,但,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也就是得不到什么有效性。
例如(全是假想的情形,不保证具体细节的正确性和可能性):
1,今天一个同事冒犯了我,我很生气,你告诉我,做人要看开点,不要跟人计较。
但是,抽象,是一个太过缺乏内涵的概念,也就是说,抽象,可以稀奇古怪地来,这个概念,本身没有任何有效性制约,也就是,你叫我抽象,但并不能告诉我,抽象总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我常常进行抽象,但,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也就是得不到什么有效性。
例如(全是假想的情形,不保证具体细节的正确性和可能性):
1,今天一个同事冒犯了我,我很生气,你告诉我,做人要看开点,不要跟人计较。
目的,固然可以籍由欲望而形成,更可以籍由高等精神而形成。因此,"目的"本身作为一种权能,只是属于行为实现当中的一个环节,你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目的,并不意味着,你能够清晰辨析这个目的的意义。
反之,目的,是我们的意识得以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权能:任何意识,只有在目的的驾驭之下,不管这个目的是事先呈现的,还是事后显现的,才能走向实现。
回到本文的目的,乃是从意识的实在作用这个切口入手,从事于内在的纯洁化,趋臻至无一丝杂念与邪念之境界。
既然是着眼于意识的实在作用,那么就不能从意识的诸种表现入手。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凡此诸种,皆限于脑内。那么,凡此诸种,与实在事物,有何作用?
体证此一问题,是修行的一大关键,一大境界,非十年以上孜孜以求的修为,不足以求证。
下面,从平凡日常入手,逐步讨论之。
与大脑内的东西相对应的,是人的行为。
于是,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凡此诸种,(为简便计,以后统称为意识),的作用,就是导致行为的产生和改变。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外面与表面的看法,何以故?
假设我认可了某一意识,例如: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是这么看的 (648字) 青牛之角 2009-04-17 12:26:20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人,是各级生态圈中的一员,而且是作为要素的一员。这一事实受到人类智识有史以来,反复的确认,包括最现代的研究。
那么,作为地球北半球东亚地区生态圈最显著的特征:四季变化,是如何关联到该地区人体生理状态的呢?本篇就是概述此一问题。
新评论
13 years 1 week ago
13 years 1 week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