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不是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静。
静,不是你此刻对自己说,静。而带来的状态。
静,不是你坐下来,以一定的体姿,以一定的习惯,所进入的状态。
静,不是你某个美妙时刻,诸事安稳惬意,心舒体轻,所可能出现的状态。
静,不是当万物寂寥之时,你内心无竞亦无念时,所处的状态。
...
静,不是任何你所能想象到的状态。
我选择用一个字,静,而不是两个字,例如,入静,是因为,静,不是你要做的一件事。
静,只不过是人类可行的一种生存,只不过是人类唯一获得的对自我的成功改造,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成就。
静,不是你所能想象到的任何静。
静,不是你此刻对自己说,静。而带来的状态。
静,不是你坐下来,以一定的体姿,以一定的习惯,所进入的状态。
静,不是你某个美妙时刻,诸事安稳惬意,心舒体轻,所可能出现的状态。
静,不是当万物寂寥之时,你内心无竞亦无念时,所处的状态。
...
静,不是任何你所能想象到的状态。
我选择用一个字,静,而不是两个字,例如,入静,是因为,静,不是你要做的一件事。
静,只不过是人类可行的一种生存,只不过是人类唯一获得的对自我的成功改造,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成就。
大家都可以试一试,现在就去做一件事情,最好是家务事,拖地打扫整理。。。
手头做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方便你的反观的,如果你坐着入静比较困难,不妨尝试这般动中入静。
道理很简单,往往有希望入道的人,又是打坐啊,又是念经,忙得一塌糊涂,到头来还是茫然无自心。其实你何妨令自己简单呢?坐着入静,外表是简单,内在可能反而杂念繁盛,徒增极度复杂,一个技巧,就是不妨做点简单的事情,只要不是操纵机械,做错了也不会带来危险,就是那种简单的事情,然后你逐渐可以知觉到自我的简单,这个简单自我的感知,就可以带领你进入从未有过的安静。
内心安宁,其实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并不具有明确的精神涵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发现,同样内心安宁的人,可以是非常不同境地的人,因为内心安宁,只是一个局部的现象:没有人可以声称具有了内心安宁的属性。
所以,内心安宁,毋宁说是每个人的私人入口,而不是公共入口。
既然不是公共入口,何以我们的精神宗师们,总是从要求人们内心安宁入手呢?正因为不是一个确定的公共入口,所以这个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你无法统一要求各地的人们都赶到某个特定的入口之后,才能入道,那样对绝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观是一个动作,需要由浅入深地提升其境界.
最浅显的,是回忆与评判,就是一种写日记的状态,这是第一步:你的生存,需要被观察,而位置最有利的观察者,就是你自己.(至于为什么需要被观察,那是另一个问题:观察自我,是一种人格上的需求.)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观察自己,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和素质.儿童的人格成熟,几乎就等于自我评判机制的建立.儿童之后,对自我更强的观察能力,就需要一个被称为成年修养的过程来进行教育了.
日记式的观,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因为这个观,只是培养和练习一种态势,面对自我的态势,而并非现场的动作,自然缺乏现场的力量.
可言,就是我们任何可以表达的东西;不可言,就是我们只能在静默中体会到的东西。
这两者是互补的,意味着:可言的极致,乃进入不可言;不可言的成熟,又进入可言。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可言必须达致不可言,而我们的不可言也必须成熟到无碍的可言。或者说,两者必须无碍地同时存在,相互映照,才是一个基本的境界。而只有达到这个地步,才能有稳定求道的基础。
所以,可以因此而建立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判别准则:
1、清晰的思维或表达背后是否存在清晰的不可言感知;也就是表达是否能够不破坏你的静穆;
所谓至道无华,觉得可以直接总结如下,都逃不出这条路:
第一步
让你的身体处于最放松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姿态,什么环境,开始想,(其实也不用开始,自然就会,呵呵),任意的想,然后,突然,就是一个心理动机出来,看到自己,那个刚才在 想 的自己,轻轻、缓缓放下的感觉,看是否做到在这个放下的过程中,没有了想,所谓 非想
感觉到了非想,是第一步。
一般的入门者,这个非想的状态,很难保持多久,一般就是几秒,所以最初的练习,就是不断地去实践这个非想,等到你能够轻易地做到非想了,可以进入:
第二步
非非想
新评论
13 years 6 days ago
13 years 6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