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导引必须被提升至日常体姿的境界,高等精神,亦必须直接就在生存里勃发。
所谓生存,指我们的基本状态,众生无差别的基本状态,人人所享有的基本生命机会。在这个基本状态里,我们无需引入任何的价值观,众生诸态皆为合理的;然后,正是在这样一个状态里,我们必须学习到,高等精神最直接的勃发,而不仰赖与等待任何境界,这是唯一的价值观。
但,此一作为,必须历经诸境界,而后可为,例如,其中的一个要点是,解决了杂念的问题。
犹如导引必须被提升至日常体姿的境界,高等精神,亦必须直接就在生存里勃发。
所谓生存,指我们的基本状态,众生无差别的基本状态,人人所享有的基本生命机会。在这个基本状态里,我们无需引入任何的价值观,众生诸态皆为合理的;然后,正是在这样一个状态里,我们必须学习到,高等精神最直接的勃发,而不仰赖与等待任何境界,这是唯一的价值观。
但,此一作为,必须历经诸境界,而后可为,例如,其中的一个要点是,解决了杂念的问题。
人们常常用几何直观描述的词汇,浅与深,以及相应的两系形容词,浅薄、肤浅、表面、...深刻、深奥、深沉...,来描述自我的精神状态。这在几乎所有语言当中,都是如此,例如英语当中的meager与deep,...,这一现象本身,表明了人们普遍认可存在这么一个判别标准,是用来衡量人的精神状态的,只是,还从未有人能够明确地阐述此一判别标准。
这里,除了要明确阐述此一判别标准之外,还要说明,自我在精神上的唯一无关于价值观的选择,就是,浅与深。
换句话说,现在,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浅与深。
浅与深,有两种场景:
当一切妥当,重建,就开始了。
人,是一种不完善的动物,无论其精神,还是其生理。
所以,需要重建,一旦其意识到这不完善,无论其精神,还是其生理。
所谓重建,是相对自然进化与发育而言的。
人的现有组构,是进化与发育的结果,其具有缺陷,也是由这一进程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如果试图重建,就必须启动另外的进程,超越于进化与发育之上的。
如果,我们不把既有的人从无到有的现状,归诸于人格化的造物进程,那么我们的未来,就有必要纳入我们自己的意志与目的。
日常心理,一方面是我们日常行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构成精神权能的自我厌弃的基础。
自由,其本质,只是指称意志或精神,才是有效的,而一般被误用于行为,其实是把人类的主体性,退缩为动物。
因为,动物的行为,占据了其自我的主体;而人类的行为,从属于其精神,换而言之,精神占据了人类自我的主体。
精神的自由,其实质是处于良好的演进状态。这也意味着,一切内涵停滞不变的精神范畴,是精神自由最直接的敌对者。
那么,何谓“良好的演进状态”?
基于认知与修行的精神演进,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是一个普遍的经验。问题只是,如何予以清晰阐述。
新评论
12 years 41 weeks ago
12 years 41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3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