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2

目的,固然可以籍由欲望而形成,更可以籍由高等精神而形成。因此,"目的"本身作为一种权能,只是属于行为实现当中的一个环节,你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目的,并不意味着,你能够清晰辨析这个目的的意义。
反之,目的,是我们的意识得以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权能:任何意识,只有在目的的驾驭之下,不管这个目的是事先呈现的,还是事后显现的,才能走向实现。

回到本文的目的,乃是从意识的实在作用这个切口入手,从事于内在的纯洁化,趋臻至无一丝杂念与邪念之境界。

既然是着眼于意识的实在作用,那么就不能从意识的诸种表现入手。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凡此诸种,皆限于脑内。那么,凡此诸种,与实在事物,有何作用?
体证此一问题,是修行的一大关键,一大境界,非十年以上孜孜以求的修为,不足以求证。
下面,从平凡日常入手,逐步讨论之。

与大脑内的东西相对应的,是人的行为。
于是,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凡此诸种,(为简便计,以后统称为意识),的作用,就是导致行为的产生和改变。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外面与表面的看法,何以故?

假设我认可了某一意识,例如: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梁漱溟

这个人,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是如何体现其时代的。

梁漱溟的禀赋,大体说来,是中等,或者说,是比中等多一点点。这一点点,并不多,但足以使其有自立的姿态和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具有基本自立姿态的传统知识分子,能够非常深切地表征其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不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下面,我主要根据其88岁时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博士的谈话记录,来分析这种时代属性。

一个场景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西思想的交谈场景,发生在梁漱溟88岁的时候。

心志的生灭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何谓客观?

另处有人提到个人心理的客观实质这么一个范畴,值得较全面地仔细讨论。
诸位不妨反省一番,你会在何种情势下,说:“**是客观的”。
先从最有把握的开始:
此刻你坐在书桌前,或者站在书房里,...你说桌椅房间都是客观的。因为否则的话,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何以能够坐着或者站着,稳稳当当的。
过一会儿你要去吃午饭,你说食堂或者你的父母或者那个饭馆都是客观的,因为你每天如此解决午饭问题,要是唯独今天给你提供午饭的人员和场地都突然消失了,那你的人生将充满恐慌。
...

集智俱乐部的一次聊天

集智俱乐部的一次聊天,主事者孙涛要我写下我所说的,本来只是信口随兴而言,不值一记,但他们的惯例是要记录,只有勉为其难,想到多少算多少吧。

按照我的记忆新鲜度来写。

1,刚开始是一些泛谈,我要Jake具体谈一个他最熟悉的来自真实物理世界的研究对象,他介绍了他所了解的生态系统复杂性问题:能量流的问题。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