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关于嫉妒

我的基本情况:男,今年21岁,在国外求学,工科。
确切的说,"嫉妒"心理并没有给我是生活产生多大的干扰;我的不解是:能否将这种心理降到最低点,使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更加的健全。
现实中的例子是,比方说,由于我高中念得是文科,所以在大学念工科时,我会嫉妒(更确切的说是羡慕。)那些高中念理科的同学(但仅限于他们的理科知识和计算能力)。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嫉妒(自卑?)又会给我学习的动力,而且考试成绩也已说明这种动力的效果。

以上一个相对长期的嫉妒,但这类型的嫉妒我能想到的只有这一个。

直截了当讲楞严.2

“愛樂由心目”,阿難如此“客觀”描述,然,心是何物?常人莫不指認“心之用”為“心之體”,使得自我有一虚拟的承担,所謂認賊作父,莫甚于此。此正阿難晦暗之始。

佛: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吾今問汝,心與目,何所在?

表面的現象正是,愛樂固然因于心目,塵勞亦撲騰起于心目,吾等盲民因此而把無知無力疲沓倉皇...歸結到自我心目之上。所以,根底的問題,就是何謂你的心目?你要让它承担自我,那你先得搞清楚它是什么。

何谓理性?

何谓理性?大概这样几个要素:
1,抽象能力。
只要是能够基于原始感知,而抽出概念,就叫抽象能力,例如,不必掰手指头就会数“1,2,3,。。。”,也叫抽象能力,并不是非得要做高深玄妙的东西,才叫抽象。
但是,上面的论述,也说明了抽象能力是可以分等级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越来越抽象了”,不同的抽象行为,是可能处于不同的抽象层级的。
如果一个人不掰手指头就不会数“1,2,3,。。。”,你可以想象他具有理性能力吗?所以,理性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具有抽象能力。

身与心的关系.2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疾病与死亡

死亡意味着什么?
我先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
一个木头箱子,从箱子底面,伸出很多长短不一的木杆,每一根木杆,都是某个时刻从箱底伸出,缓慢延伸,上长到十公分左右,就缓慢往下缩,最后缩到箱底面,就消失不见了。如此,整个箱子,不断有三三两两的木杆伸出,也不断有三三两两的木杆下缩乃至不见了。不要管是谁躲在木箱底下,指挥这些木杆伸出伸进,我们只需要假定每一个伸出的木杆,和过去伸出过,但目前已缩回去的木杆,毫无关系,每一根木杆,都是完全独立的,不决定任何其他木杆的伸出伸进以及速度与长度等等等等。

历史的观念是人类的基本情境

人的任何指称,都是一个历史的对象。
例如:释迦牟尼的思想,古希腊的文化,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Witten的弦论作文,张三的人生观,我对自我的理解,...
我们预定历史的对象本质上是历史实在的内容,但,同时,一个人所指称的任何历史对象,都只是属于他自己。
例如,任何一个人所阐述的释迦牟尼的思想,都只是属于他个人的理解;任何一个人所阐述的黑洞理论,也仍然是属于他个人的理解;...
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任何对象,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创造,还是在行动,具有终极意义的,是你自己那个个体。因为一切历史要落实下来,附着点只能是你的自我。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