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本身是一种真实的交往,通过这种交往,我们把握实在。
因此,现象只是存在于交往之中,人类与其对象的交往之中。一旦这种交往不再存在,现象也就不再存在。
现象本身是一种真实的交往,通过这种交往,我们把握实在。
因此,现象只是存在于交往之中,人类与其对象的交往之中。一旦这种交往不再存在,现象也就不再存在。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是否有意义,是困惑很多希望认真生活的人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导致常常不得其解。
一般思考此问题,人们常用的定式是:是否产生了效果。我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是否产生了结果,或者效果。这个思维定式的形成,就是因为缺乏抽象的反省,本质上,也是人习惯功利思维的惯性。
--我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要看我的生命产生了哪些作用,如果我一生默默无闻,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那么,我这一生就似乎是无意义的了。
一个明晰的态度,是我把自己从混沌中捞出来的唯一之途。
这个态度,就是关于自我的态度,关于存在的态度,关于所为之方案的态度。要而言之,就是一个态度。
爱因斯坦有过一个平实的说法:“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个提炼。”这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态度,他以此态度,切入:“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不能只限於检查自己特定领域的概念,如果他不去考查一个困难得多的问题,即分析日常思维的本性问题,他就不能前进一步。”这里,正是他对整个物理学进行理解和重整的最初出发点,最初态度。
(大概是97年左右写的,后半部分找不到了。。。)
如果经络确是一种实在事物,那么考察它如何被人们发现、认识的过程会有独特的意义。因为要成为一种能为大多数人理解、接受的公共知识而如何恰当地认识它,仍是个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有存在在那里。
对于那个存在,我们经由种群与个体的历史而拥有一些经验。
我们的经验告诉自己,这个宇宙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对这个宇宙的感知,如果把这本身看作是一个宇宙事件的话,该事件就一直是处于生发的进程中。
这,就是我们主要的处境。
这个处境的要点是,我们对那个存在的感知、认知、思想、...不管如何说,都属于那个生发中的事件进程。
关于那个事件进程的趋向,存在多种的说法,但不同说法之间的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相同的地方:都是以推进该进程为趋向。
那么推进该进程意味着什么呢?
新评论
12 years 41 weeks ago
12 years 41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3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