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被用来指一个转变,而且是,发生在瞬间的转变。
为什么是发生在瞬间?
因为,所谓悟,就是能够稳居于一个刀锋刃口,这个刃口,就是现在。要稳居于此刃口,需要积累极为深厚的技巧和理解,否则,对于试图攀援者,总是会跌落到刃口的两边,过去与未来。而一旦稳居于其上,那就是于瞬间得以实现。
但是,这种瞬间的转变,并非你所想象、所期望-基于对常态的自己充满厌倦因而期望-的,绝然不同内外环境的突变,而仅仅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推移和挪动:缓慢而深在地,改良这个现在,它的所有内容,都在这种改良中获得质变。
悟,被用来指一个转变,而且是,发生在瞬间的转变。
为什么是发生在瞬间?
因为,所谓悟,就是能够稳居于一个刀锋刃口,这个刃口,就是现在。要稳居于此刃口,需要积累极为深厚的技巧和理解,否则,对于试图攀援者,总是会跌落到刃口的两边,过去与未来。而一旦稳居于其上,那就是于瞬间得以实现。
但是,这种瞬间的转变,并非你所想象、所期望-基于对常态的自己充满厌倦因而期望-的,绝然不同内外环境的突变,而仅仅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推移和挪动:缓慢而深在地,改良这个现在,它的所有内容,都在这种改良中获得质变。
菩萨,存在吗?
当然存在。
那么菩萨是一个什么模样?
没什么模样,并且,也绝对不是你在寺庙或者图画里面所看到的那种模样。菩萨不是人,也不是拟人,或超人,根本就是,没什么模样。
那么菩萨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你要肯定这个世界存在最高等的力量,决定了事物最深在的发展,那么,你就只好把那种力量,约定为菩萨,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叫什么,无所谓;像什么,就不必了,重要的是,承认那样一种力量的存在。而这,正是我们人类得以继续在此苍凉宇宙奋斗的根本信心之所在。
菩萨,与我们每个人,同在。
佛家所谓“空”,一定程度上约略等于道家所谓“无”,当然,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差异了。
空,是佛家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但,正是在这个基本看法上,绝大多数人总是逡巡难入,得不到正确的理解,或者说,体悟。在这个意义上,佛家所谓的修行,何尝不是一个试图正确领悟“空”之涵义的进程呢?
这样一个局势,根本上决定了,如果试图用一篇文字,即可令读者了知“空”的涵义,是徒劳的。但是,文字,总是有用的舟筏,如果使用得当。
本文的“练内丹”,并非指某种特定的道家修炼方法,而是用来泛指道家的一般修炼方法,纯属便于在文辞上,与“参话头”做对应。
参话头,可以直接说,就是禅宗的核心修行方法,至少,在表象上如此。
那么,练内丹,如果用来泛指道家的一般修行方法,尽管稍微勉强一些,但是,也不妨如此约定。因为,实际上,道家历史上,并非所有流派都喜欢用“内丹”这个术语系统的。
参话头和练内丹,两者都是指向同一个最终的目的:把自己可感可知可控的一切,挂接到一个内部的最高存在物上面去。
这是一个非常工程化的说法,而传统的说法是,悟道。
禅宗禅宗,说起来给人的印象,既不是拜佛,也不是念经,更不是剃度守苦戒,而是一个“参”字:参禅参禅,不就是参话头么。
参话头,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从印度引进的佛教所做的革命性再造。为什么可以把参话头提升到这么高的一个位置?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大凡宗教,都是深刻依赖仪式的,无他,仪式,是人类社会心理的必需品。但禅宗,却完全无视之。
“念”,可以理解为人的某一项高级生理机能的行为表现,该项机能作为进化的结果,自有其必要性。但是,这个必要性,本身不能保证任意的“念”行为,在一高等精神价值观的评判下,都是“正”的。也即,存在一个判别准则,使得人类可能的“念”行为,可以分划为两类:一类为“正念”,一类为“妄念”。
于“念”中而不“念”,这里的前一个“念”,就是指“正念”;后一个“念”,就是指“妄念”。
问题是,何谓正,何谓妄,何谓这其中的高等精神价值观。
这一伟大的分野,建立的精神进化的概念之上。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