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本是一个学究而繁琐的词汇,但,现在成为了一个紧迫而热门的问题词汇,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站在异域文化的环境里,来反问,何谓中国文化?
这一反问,几乎是发生在无限多样的情景之中的: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点差异,都可能构成某人提问的缘由。诸如排队插队、路面垃圾、社区交往、商店购物、公司政治、亲友来往、开车走路、音乐影视、子女教育...吃喝玩乐,点点滴滴,都能发现中西异与同,都可以被人提问,被人贴签,此是西方文化,彼为中国文化,然后,或赞或弹,最后,引申到文化之优劣大论。
文化,原本是一个学究而繁琐的词汇,但,现在成为了一个紧迫而热门的问题词汇,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站在异域文化的环境里,来反问,何谓中国文化?
这一反问,几乎是发生在无限多样的情景之中的: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点差异,都可能构成某人提问的缘由。诸如排队插队、路面垃圾、社区交往、商店购物、公司政治、亲友来往、开车走路、音乐影视、子女教育...吃喝玩乐,点点滴滴,都能发现中西异与同,都可以被人提问,被人贴签,此是西方文化,彼为中国文化,然后,或赞或弹,最后,引申到文化之优劣大论。
龟兹的疆域大致范围,在今新疆库车、阿克苏、拜城、新和、沙雅、轮台以及库尔勒部分地区。
龟兹在古文献中,有多种音译:丘兹、丘慈、鸠兹、归兹、屈兹、屈茨、屈支、拘夷、苦先、苦叉、曲先等。
梵文为Kuca,藏文为Kutsahiyui。
龟兹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就是佛教石窟。
玄奘在看到印度最早开凿的阿旃陀石窟之后,写到:
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
-《大唐西域记》
因此,建造石窟,最初是作为一种信众行为,而不是作为理论设计。这样一种信众风俗的流传,具有与理论设置之流传完全不同的涵义与形式。
文化,作为历史的策略,如何调整和适应历史的主题。
《魏书.西域传》:
栗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高宗初,遣使朝贡,其]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臧,悉见虏。(高宗初)栗特王遣使请赎之,昭听矣。自后每使朝献。
栗特人种与栗特语
栗特语是一种成熟的有文字实物留存的语言,也正是因为那些宝贵的文字实物的出土,使得我们得以聚焦到栗特人:那些生来使用该种语言的人们。
在与文明相对而言时,我们可以说,文化是观念层面的人类生存形态。 但这还不是好的定义,因为好的定义必须能够具有判别性:针对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可以明确判别其是否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一系列选择构成的。
例如,张三选择某个样式的服装,认为合体好看;为自己选择一个婚姻对象,认为是合适的;给兄弟建议一个生意或人际决策,认为是有利的;...所有这些具体的事务,都构成文化的内容。
文明呢,如果采用类似的定义风格的话,那就是由人群的一系列建设构成的。
之所以一直没能解决好少数民族问题,是因为当代中国缺乏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相反,还不自觉地受到资本主义各种反动理论的侵蚀,从而处处被动。
我这里所谓反动,是指逆历史之方向的反向运动。
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应该是如何的呢?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应该是符合历史发展之必然性的。
那么,民族,这个人类社会的重要角色,其历史发展之必然性,是如何的呢?
民族之历史发展,就是两个要点:
一,文化多样性,籍由不同文化相互间更多的交流和补充,而进一步发展;
一直有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围绕文化、哲学、政治、东西方、等等等等,究其实,都是昧于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不管您是何方人士,“是谁建立的?”
或者,换一个更学究化点的说法:文化的呈现,其主体当然就是我们这些人,一个人群里面所有的人;那么文化的决定者呢?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追问,恰恰是一个非常蒙昧的追问,因为,文化的呈现,是有其主体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成立,也有其主体。
实际上,这个追问是不成立,除非我们说,文化的成立,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策略。
参考论题:中国的栗特人
新评论
12 years 41 weeks ago
12 years 41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3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3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