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海子自杀的原因

昨天逛书店,看到一本海子全集,西川编的,顺手翻开,看到最后西川跋文里面,长文专门讲了海子自杀的原因。因为西川是海子长期的好友,也是写诗的,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以心理病理学的兴趣,看了下。
西川大概列了大概6项原因,我按照自己所评定的重要性,也列一下:
1,他的性格和交际。
性格内向而偏执,缺乏人际交往。大学毕业后,在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教书,昌平那地,就是农村,可惜没有大海,只有大山,他显然没有"面朝大山"的兴致,尽管昌平的大山,五月山花烂漫得很。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

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凡此诸种,皆限于脑内。那么,凡此诸种,与实在事物,有何作用?
体证此一问题,是修行的一大关键,一大境界,非十年以上孜孜以求的修为,不足以求证。
下面,从平凡日常入手,逐步讨论之。

与大脑内的东西相对应的,是人的行为。
于是,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凡此诸种,(为简便计,以后统称为意识),的作用,就是导致行为的产生和改变。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外面与表面的看法,何以故?

假设我认可了某一意识,例如: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关于嫉妒

我的基本情况:男,今年21岁,在国外求学,工科。
确切的说,"嫉妒"心理并没有给我是生活产生多大的干扰;我的不解是:能否将这种心理降到最低点,使自己的人格和性格更加的健全。
现实中的例子是,比方说,由于我高中念得是文科,所以在大学念工科时,我会嫉妒(更确切的说是羡慕。)那些高中念理科的同学(但仅限于他们的理科知识和计算能力)。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嫉妒(自卑?)又会给我学习的动力,而且考试成绩也已说明这种动力的效果。

以上一个相对长期的嫉妒,但这类型的嫉妒我能想到的只有这一个。

关于交流的发育

下面是一位大巴网友的问题:

梁漱溟

这个人,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是如何体现其时代的。

梁漱溟的禀赋,大体说来,是中等,或者说,是比中等多一点点。这一点点,并不多,但足以使其有自立的姿态和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具有基本自立姿态的传统知识分子,能够非常深切地表征其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不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下面,我主要根据其88岁时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博士的谈话记录,来分析这种时代属性。

一个场景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西思想的交谈场景,发生在梁漱溟88岁的时候。

荒唐的“我”

每天六点下班走出办公室,拖着疲惫的身躯,觉得这个身体非常陌生,拼命想“我”在哪里。找不到。但是明明有个什么在思考“"我"在哪里”,那又是什么?
...
甚至不再害怕死亡,因为那个要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我”在哪里。

为什么会这样?不想这样,这样下去眼中的世界会变得很荒唐,活着也很荒唐。

这样的情景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因为你疲累了。
这个疲累,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累,而是,在身体的疲累的同时,精神也衰竭了。
身体的疲累,并不一定要导致精神的衰竭,但是,在一般人那里,这两者就是关联在一起的。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