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迷信有利于人类生存?

什么叫迷信?迷信就是把一些本来没有关联的事物错误地关联起来,或者为一些暂时找不到原因的事物,构造一个作为原因的事物。所谓关联,一般就是因果关联。
最近哈佛进化生物学家Kevin Foster的研究表明,迷信其实是一个人类进化当中的有利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宗教的背后支撑力量。
Foster的说法其实很直观,一点就透:迷信的成本很低,偶尔收益却很大。就是你信什么常常不需要额外付出多少,但是有时能给你带来好处。
例如:

思维的诸种疾病

思维,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人的思维也是会患病的。只不过,这个思维所患的病,不是CT核磁等所能够检查到的,而只能通过观察者的理解和诊断。
观察者的理解,一般并不需要见到本人,而只需要通过患者的文字或话语或其他思维可能的产物。
这里马上面临一个问题,谁有资格来做这个诊断?

要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客观现象学的答案,就只有先给出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
这个背景就是理解的分歧。
对于理解的分歧,迄今解决得最好的领域是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是以定量为基础的,基于数量上的验证,就可以消除一切分歧。

答问“立志与自大,区别何在?”

Quote:
由 guo 在 Mon Jun 02, 2008 7:53 pm
小时侯,心中有所谓的使命感,到现在,似乎仍然看不太清这种感觉.于是提出这个问题问yijun,也可以说是问自己:

立志与自大,区别何在?


差别在虚与实,对自我感知的虚与实。
自大,是仅仅由一个起意而衍生的虚妄;
立志,固然可以由一个起意开始,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对自我的实在感知:我要如何,因为我只能如此。

虚与实,只是实作中才有意义的概念,也就是说,此刻,你坐在屏幕前,保持和看新浪新闻一样的姿态和意态,是完全无法分辨虚实的概念的。

虚与实,能够很好的鉴别,就是很好的表征,来表征修行的境地。

能力的问题

 其实生涯啊,得失啊,情绪啊,责任啊,理想啊,条件啊,等等等等,都是初级的问题。把它们都彻底解决后,所谓彻底解决,其实就是彻底抛弃,...彻底抛弃,当然不是指免责扔掉,而是指内心从那些乌七八糟的问题解放出来后,剩下一个清清爽爽的自己。

然后,你就面临最后的一个问题:能力的问题。

现代史的构架-20世纪.5.1

财富,是20世纪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的考察对象就是欲望,在20世纪人类的欲望开始被充分满足。
然后,欲望作为一种权能,在富裕的时代开始面临来自精神的广泛反省:如此而形成人类精神的最新局势-在看到基础心理的尽头之后,我们还能够如何前行?

毫无疑问,欲望仍将在长时期成为人类社会种种行为之最终动机。

思想面临的局势

在围绕着财富-20世纪.4 那里,从产品与财富的角度,考察了思想一直面临的生存问题。这里,再从心理的角度予以讨论,以探讨其在20世纪所面临的新局势。

一般的概念里面,思想与行为甚至带有对立的色彩,是出于一种古板幼稚的态度:因为思想并非行为的操作手册,而只是行为在宏观历史性构架里面的一个环节。如果使用行为的作用域(参见心理是什么?.0)的概念,是比较好予以阐明的。

关于思想的几个要点:
1,每个人都具有其思想;
2,思想是超出心理的新功能;
3,思想的效能需要有更进一步超出思想的新功能。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