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习惯真是受不得破坏,尤其以我目前的自制力来说。这两天情绪上的激荡比较大,就收不住了,更不容易平复下来。也意识到要观照和调整自己,但任性,非得要情绪宣泄完全了才肯放手。这就是YIJUN所说的,滑向回头看,就不可能改变了吧?
看书,
写字,
静坐。
安静的习惯真是受不得破坏,尤其以我目前的自制力来说。这两天情绪上的激荡比较大,就收不住了,更不容易平复下来。也意识到要观照和调整自己,但任性,非得要情绪宣泄完全了才肯放手。这就是YIJUN所说的,滑向回头看,就不可能改变了吧?
看书,
写字,
静坐。
今天有个朋友问我:”你在坐住行卧时,可有反观自性?”
我答:“有的,包括和你聊天的此刻。当然,有时稍不注意,也会心神外弛,但外弛了不要紧,再拉回来就是了。”
朋友说:“干吗要拉呢?你一观它它就没有了吗”。
呵呵,这是我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接受到除YIJUN之外的人的提醒。是的,我反观自性时常不自觉做的一个意象是收摄,收摄固然能稳住,但它的确还是硬生生停驻在那里的。而一观它,它就什么都没有了。
呵呵,真好,谢谢。
[转载]修与不修——虚 云 大 师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观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气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昨天下午外出谈事,意外的好,谈了这么几家发行公司,第一次有人真正认可我对这张专集的企划理念,有些欣慰自己的市场思路偏差不大。这段时间公司的事情还算顺利,有时心情就会兴奋一些。我警觉到这兴奋本身。记得在前年春节第一次训练自己对兴奋的观照和控制,兴奋亦是对身心都有损耗的事情。如同昨天上午看到果的帖子,心里很温暖,但这温暖也是需要警觉的。
昨天把参禅日记看完了,又略翻了南怀谨的其他著作。有一些疑惑,“观”应是最切近观本质的“观”,我知道如白骨观之类都是针对大众的方便法门,但是,难道我不需要么?比如,一般深度的观或许是我容易做到的,但是极度的呢?是否依赖一些方便法门更容易呢?呵呵,当警觉,这又是想偷懒了。我还是应在最切近本质的观上下功夫,如果深度不够,无它,用功不够。
整理昨日聊天记录如下:
果说:
阿罗频多说,人有高等知觉性,也有低等知觉性,我们被低等知觉性性所蒙蔽,怎样排开低等知觉的缠绕,让心平静,长久处于这种状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有时候需要,切断,但是,这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一个手段,因为,切断也是来自低等知觉,我们只能让自己平静,不是死寂,只是平静,一种万物划过的感觉。这样低等的知觉慢慢熄灭了,因为平静的习惯,将火燃烧的氧气阻截,火就熄了。第一步完成以后,需要力量了,力量来自母亲,需要一种信,信赖母亲是力量的源泉,将自己全般交托,高等知觉性让我们感到母亲,源源不断的力量从母亲那里到来。补充的是我认为这中间有一种印度人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悟到一种共通的意向,需要一种境界,说完了。
昨天中午之前仍延续这几天的昏沉状态,到中午觉得再不能如此下去,就去看YICHENYE推荐的参禅日记。看至第四节,突然情动于衷,流泪难止。心里也逐渐静了些。看到南怀谨在评语里观照自己教化弟子之等等苦恼,又忍不住会心一笑,因这份真实平添了一份对他的亲近。
也看到有一段落,金夫人说:“我最近做一种工夫,就是无论什么事情,该做的马上就做,该想的就想,譬如一件事非计划不可,就计划一下,怕忘了就记下来。然后就把这一念头丢掉,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心里总是空空的。除非是书上的问题,故意放在心上,是急待研究的。总之不会妄想杂念一大堆了。”
警觉到这几日来的昏沉,起源正是对这几日积压工作的焦虑。拖沓的结果是反映出内心的疲软,观照到疲软又更为焦虑。其实,当下去做就是了。一件件解决。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2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