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

哪里可以找到榜样

在很长的一段路上,甚至终生,我们都需要榜样。
原因很简单,我们感受真实,最粗浅的方式,就是看到一个榜样。
于是麻烦的问题就跟着来了:
I,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周围难以找到被自己认可的这样活生生的榜样;
II,极少数情况下,我们周围可能存在这样的活的榜样;

何以慈悲是一个境界?

而不是一种情绪?
欢喜,悲伤,忧郁,愁苦,兴奋,烦躁,沉闷,轻松,....这都是一些情绪,其中每一种情绪都不构成任何一种特定的境界;
但,慈悲,却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原因很简单,当你在情绪之间出入时,彼此是隔绝的,就是说,当你从欢喜进入忧郁,你无法在忧郁中看到欢喜,反之亦然,其他亦然;
但,当你进入慈悲,真正的慈悲,你能够看到所有这些情绪.
这就是差别所在.

进一步,还要分辨慈悲与怜悯:
怜悯首先是狭隘的,以一种面向弱者的态势而发生,更重要的是,怜悯本身是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里面,你同样隔绝于其他情绪.

什么才叫美?

在生活中残废的人

这似乎是没有幸免的,差别只是在于,对于这种时间中进行着的残废,各人的感受和认知不同。

残废的含义,得从健全里面来阐明。然后对于健全的含义,同样是各人的感受和认知不同。这就形成了一圈废话。
因此我的目的不是要阐明我所认可的残废与健全的含义,而是要提问:
你是否具有勇气看到这种人间差异之背景下的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残废的一个同义词,是丧失。指出一个人的丧失,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正是因为具有如此勇气者,不多。

起腻的问题:如何是西来意

“如何是西来意”
“如何是佛祖西来意”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
佛教历史上,这是一个问得最多的问题,多得让人翻开禅宗历史书就起腻;也大概是一个让最多人挨打的问题。
一种教,要传,自然是需要立一大人物,让常人有追慕之心。于佛教就是佛祖。
在此前提下,佛教教化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
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学那么一个人的教义?
那个人的教义为什么要传到中土来?
...
我选择不回答。

弗洛伊德不能不抽烟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