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晰的叙述者,可以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情态:基于涵义的展开,或者是,基于言语的展开。
要表述清楚这两种情态,请容许我先挑选一些比较简单的情形,然后,当然我自己要在此地做到基于涵义而展开。
在实际事件当中,存在两者单独出现的情形,也存在两者混合出现的情形,只是涵义展开单独出现极其罕见,而两者混合出现,也是言语所占成份大的情形为多见,单独的言语展开之出现则谈不上罕见。
一个清晰的叙述者,可以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情态:基于涵义的展开,或者是,基于言语的展开。
要表述清楚这两种情态,请容许我先挑选一些比较简单的情形,然后,当然我自己要在此地做到基于涵义而展开。
在实际事件当中,存在两者单独出现的情形,也存在两者混合出现的情形,只是涵义展开单独出现极其罕见,而两者混合出现,也是言语所占成份大的情形为多见,单独的言语展开之出现则谈不上罕见。
精神的内容,可以如何表达呢?可表达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其主观的立场,如果只是叙述其立场,构成一种表达么?
是的,本质上,每一种教义,每一个圣哲,都只是叙述其立场,并构成一种表达。
那么,人类的精神全景岂不是犹如散在的沙粒,各自只是以其存在而外显?
不然,精神的叙述,是依附于修证,基于此在的修证,而获得涵义的展开。
那么,如果我们需要对于人类精神有一个全景的洞察,就必须从每一个典型的实际修证内容开始,在这个起点上,如果使用一种未必唐突的语言,一种接近生理学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话,我们就可以踏破言语与文化的多样性迷雾,从而截直看到人类精神的演进进程。
后面是有关一个自杀事件的文字报道。
那篇留言应该是她写的,一份致命的文字。
首先摘出其中的关键词:
“真正快乐的时刻 内心深处感觉到归宿感 习惯 性格 命运 希望 苦难 环境 孤独感 生命的价值 幸福的时刻 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 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
隐然其中是存在具体境遇上的诱发因素,但我更关心的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心理状态,何以是致命的,而在这种状态下,换一个境遇,仍然会诱发类似的事件。
从最粗俗的意义上看,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选择自杀,是极度违背人对于死亡之恐惧的常理的。这意味着存在一种未名的心灵力量,是还很少进入一般的知识灯光之下的。那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力量呢?
从入静的能力上讲,现代人是如此之差,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首先,对于入静这个词汇,理解上就由于其私有性,而导致在今天出现一种非常尴尬的局势:我们都坚称自己体验过入静,但其实和真实的入静并不相干。
但,所谓真实的入静,存在吗?
是存在的。
基于生理官能的指标,一种明确的真实入静,是可以定义出来的。
但,若果是可以定义出来的,则又似乎会与其私有性矛盾。
就简单点回答好了,我就是那一堆原子的聚合。
我看到旭日在东方喷薄而出,这只是一个看到与被看的现象。
聚合,乃至,我可看到
这个现象产生出来,乃是这个聚合的结果,也正是这个聚合的意义被赋定。
看到,还是没看到,差别就在于对于这个聚合是否渗入,或者接触到,那个现象。
有,或者,无
这就是我的意义
那,有,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这个标准的问题,就牵涉到,我,不单只是那一堆原子的聚合,更得加上渗入的现象。
现象的标准就存在于现象自身当中吗?
我相信是的。
在此义度上,歧途即歧途,同路即同路,无可奈何。
下面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并举出了很好的例子: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何沟通异同?
不过这个作者并不是足够的思想者,所以在完整引用文章后,再继续讨论那个有趣的问题:关于“存在”或“是”这个范畴,可以如何用来标定该范畴使用者的位置。
另一个由下面这篇文章衍生的问题:所谓现代中国哲学是如何与一切庸俗殊途同归的,则有空再来追究。
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十个误解
赵敦华
西方哲学的传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Being(希腊文的动词einai及其动名词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 be和动名词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范畴。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充满了Being的意义的辨析和改变。在西方哲学史上,Being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任何固定的意义都被颠覆,被颠覆的意义又被更正和修改。Being的意义的每一次变动都伴随着形而上学体系的新旧交替。由于Being的意义的复杂性,西方哲学界多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其中也包括如何用现代西方翻译希腊哲学中与einai相关的术语的问题,但至今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