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逍遙遊
人是安然地生活于日常,偶爾有疾病的困擾,最後是死亡,寂滅一切恐懼和情感。因此,一直以來最困難的疑問就是:存在超脫于此宿命的機會嗎?如果爲了那個遙遠的可能性,不止是要在日常裏面添加無數刻苦,更會使得自己的日常逐漸喪失通常的意味,斯又何求?莊生故言鯤鵬,興小大之辯,固然所求遙遙,然無害于物,則日夕可親証者也。- 于此地者,“小”是一種折磨,唯日夕以求而得稍息。
1.逍遙遊
人是安然地生活于日常,偶爾有疾病的困擾,最後是死亡,寂滅一切恐懼和情感。因此,一直以來最困難的疑問就是:存在超脫于此宿命的機會嗎?如果爲了那個遙遠的可能性,不止是要在日常裏面添加無數刻苦,更會使得自己的日常逐漸喪失通常的意味,斯又何求?莊生故言鯤鵬,興小大之辯,固然所求遙遙,然無害于物,則日夕可親証者也。- 于此地者,“小”是一種折磨,唯日夕以求而得稍息。
现世里可提供给人的精神答案,无论是宗教的形式,还是思辨的形式,如果从性格的角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性格决定了最终的答案。
这里所谓的性格,指的是一个精神状态背后昂立的性格,例如大乘佛教,慈悲平和;小乘或藏传佛教,参杂了顺生应命;基督教,可以因为《达芬奇密码》而大动肝火,透着罪戾独尊之气;道家,则刚健冲虚。
我个人,性格上属于道家的立场。
之所以想起这个角度,是最近看到一些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问题与经历的比较。
有起意要修行,或者上路了的人,法,永远是个首先遇到的问题。
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想象的目标?才能符合自己的预期感觉?
而不是一种情绪?
欢喜,悲伤,忧郁,愁苦,兴奋,烦躁,沉闷,轻松,....这都是一些情绪,其中每一种情绪都不构成任何一种特定的境界;
但,慈悲,却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原因很简单,当你在情绪之间出入时,彼此是隔绝的,就是说,当你从欢喜进入忧郁,你无法在忧郁中看到欢喜,反之亦然,其他亦然;
但,当你进入慈悲,真正的慈悲,你能够看到所有这些情绪.
这就是差别所在.
进一步,还要分辨慈悲与怜悯:
怜悯首先是狭隘的,以一种面向弱者的态势而发生,更重要的是,怜悯本身是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里面,你同样隔绝于其他情绪.
BBC在其网站做了一个在线调查,以谁是最伟大哲学家为题进行投票。
结果如下:
|>
1. Karl Marx, 27.93%
2. David Hume, 12.67%
3. Ludwig Wittgenstein, 6.80%
4. Friedrich Nietzsche, 6.49%
5. Plato, 5.65%
6. Immanuel Kant, 5.61
7. St. Thomas Aquinas, 4.83%
8. Socrates, 4.82%
9. Aristotle, 4.52%
10. Karl Popper, 4.20%前十以外的是:
Rene Descartes
Epicurus
Martin Heidegger
Thomas Hobbes
Søren Kierkegaard
John Stuart Mill
Bertrand Russell
Jean-Paul Sartre
Arthur Schopenhauer
Baruch Spinoza
|>
这个列表可以用来说明民众对于“哲学家”的概念,当然这里的“伟大度”,不如说是进入社会生活视野的“普及度”。这里面有意思的问题是,投票者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楞严》之缘起,在阿难顿惑于尘色。阿难以多闻著称,故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啟請开示。阿難:一切世間諸生,皆為識心居在身內。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眼耳鼻舌),秖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以物相言也,故佛始以喻破其物相。
佛: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阿難:吾所見者,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佛: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阿難: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佛: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阿難: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佛: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脤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