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古典电磁学1
(电学)的外部关系,一方面是同动力学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同热、光、化学作用以及物体构造的关系,似乎正表明着电科学作为诠释自然的臂助的那种特殊的重要性。
- 1. 以下引用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麦克斯韦的《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中译本为《电磁通论》.戈革译,其译文有不少拖沓不清晰的地方,所以我下面的引用,有时候因为自己懒得打多余的字,就径自做了精简和修改。)。
(电学)的外部关系,一方面是同动力学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同热、光、化学作用以及物体构造的关系,似乎正表明着电科学作为诠释自然的臂助的那种特殊的重要性。
缘起
可以说,电磁场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巅峰;而电磁场论的内在不自洽,直接导致了电磁量子论,从而决定性地使得物理学迈入了现代物理学,并以量子电动力学的形式达至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巅峰。
Bohr说:“我们的任务不是进入事物的本质,(我们根本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意思,)而是发展一些概念,它们使我们能够用一种有成果的方式来谈论自然界的现象。”
是啊,“我们”怎么可能进入事物的本质呢?
————————
在对电磁现象的追索历史上,事物的本质的概念,一直令人苦恼:牛顿的超距作用、微粒、波与场、量子...
人类走到能够通过光谱而达到认识原子结构这一步来,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首先,是人的视觉感知范围。
所谓光学光谱范围(大約400nm~800nm)的确立,是诸多因素的演化结果:
1,与人的行为范围相适应,即在人生存的环境里,该光谱范围的光线所给出的信息,与人的行为的适应;
2,在光学光谱范围内,人类可以轻易通过光学玻璃以及衍射而观察到色散现象,使得光谱得以在人眼直观范围内即可被看到;
能够看到光谱,是人类的大幸运.因为对光谱的精确测量,在20世纪初,把人类从古典世界带入了量子世界.
光谱是什么样子?日常最熟悉的,就是彩虹。
在1666年,牛顿运用三棱镜针对彩虹做了完备的试验.参见[牛顿做的光学实验与牛顿对光的古典理解].
让一束阳光通过简单的三棱镜,就可以得到彩虹:
这样在空间上把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一个方向上铺开而形成的图样,就是光谱。
互补性,说穿了,就是,我们的日常概念,或者说我们的直接感知,如果追问到一个极限的话,如何回答超出这个极限的问题?
比方说,在我们的物理学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
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
“粒子”,“波”,这是两个典型的日常概念,或者说是建立在我们的直接感知之上的物理概念,因为尽管缺乏严谨性,你还是可以轻易地想象,粒子,就是像一块石头那样的东西,波,就是像水波那样的东西,然后我们会自然地概括:粒子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的东西,波是在空间中持续扩散的东西。然后,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下,这两者是绝然相反的面目。
既然瞬间只能是局限在一个点上,那么我们怎么走出这一点,而物理地来面对其他点的实在性呢?那就是测量。
对于牛顿那个古典时代而言,测量就是依赖刚体和时钟,其给人的意象就是一个绝对同时存在相对静止的框架。但意象归意象,我们可以承认的只能是物理实在。
对于刚体,在古典时代采取的是一个臆测性质的物理实在,即刚体上任意两个点之间的相对位置都与时间无关。这样一个与时间无关的物理对象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前提当然是认可了时间与空间可以是完全无关的两种物理对象。在古典时代设立这么一个假设显然是合理的,因为当时没有任何场合可以用来验证其真伪。
现在,我们仍然是无法明确时间和空间具有何关联,但是我们对于刚体的物理实质有了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理解,即任何物体都是一群粒子的相互作用构型,而在这个基于相互作用的世界观里面,最好不要引入瞬时的非局域性的作用。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